高阁松风似有神,骤如秋雨细如春。
病馀每爱同游客,静里偏宜独听人。
已向陶庐夸地远,更于庄籁认天真。
眼前一片虚空界,童子何知问起因。
【注】
1.高阁:高楼。
2.有神:好像有灵性一样。
3.骤:忽然。
4.陶庐:陶渊明的住宅,在今江西九江西南。
5.庄籁:指庄周的《南华经》。
6.天真:自然之态。
7.童子:童蒙无知的人。此句言童子何知,问其缘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退居田园后,在陶庐所居之地咏松作的。
首联“高阁松风似有神”,写秋风飒飒吹过高高的楼阁,好似有神仙似的。这两句以“似”字起头领起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松风以灵气。
颔联“骤如秋雨细如春”,紧承上句“似有神”而来,形容一阵秋风吹过后,松林中松针簌簌落下的情状,好似秋雨飘洒,又似春风拂面。这里,“骤”与“细”、“秋雨”与“春”对举,构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颈联“病馀每爱同游客,静里偏宜独听人”,写自己在生病期间喜欢与客人一起游览山景,而独自静听松涛的声音,则更感到心旷神怡。这两句话,既点出了诗人的爱好和情趣,又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心境。
尾联“已向陶庐夸地远,更于庄籁认天真”,写自己已经赞美过陶渊明隐居的住所远离尘嚣,现在又从松涛声中听到了《南华经》的韵律,觉得大自然充满了天真的气息。这两句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概括。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但咏的却不是一件具体的实物,而是松树本身。全诗紧扣松树,通过写松树的风姿,抒发自己的情怀。前六句描写松树的姿态,后四句抒发自己的情感。
首联先以松树比喻人,再以人喻松树,将二者融为一体,生动地刻画出松树的形象;颔联以对比手法写出风过松梢,松枝摇曳的景象;颈联写自己因病喜爱游览山景,而独自静听松涛之声,表现了自己闲散的心情;尾联写自己赞赏陶源明远离世俗的生活,又从大自然的声音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