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论道坐黄扉,多少文章上衮衣。
绿野堂成才少息,碧山居在竟何归。
昌黎山斗名方著,君实儿童事已非。
愁绝两知亭外竹,声声萧瑟倚斜晖。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在长安的所见所感。首联以“黄扉”点明诗人身处朝廷,与当年王叔文、李实等人论道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颔联用典,“文章上衮衣”指王叔文、李实等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民。颈联化用“昌黎山斗”典故,表明诗人对王叔文、李实的怀念之情;尾联则以“两知亭外竹”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对世事无常的感叹。此诗风格清新,语言流畅,情感深沉。

【答案】

译文:

十年来我一直谈论治国之道,坐在黄门之中,多少文章都写到了皇帝的身上。

绿野堂建成之后才稍稍休息,碧山居建在那里竟不知该归往何处。

韩昌黎的名声已经很高,但您还是一个儿童,您的事迹已经过去了。

愁绪极深,两知亭外竹子的声音萧瑟,倚斜晖而长鸣。

赏析:

全诗四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首联中“黄扉”一词,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改中书省为门下省后使用的官名。这里指代的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他曾任中书令、右丞相等职,曾与李朝隐、李实一起参与王叔文、李实等人的革新活动,但最终失败被贬至岭南,所以称“十年论道坐黄扉”。这两句说,如今自己已远离了那个充满争斗的朝廷,闲坐在黄门之中,回想当年那些议论朝政的大臣们,他们的文章都写到皇帝身上去了。

颔联中,“文章上衮衣”一句,用的是汉代东方朔故事。据说东方朔曾向汉武帝献计,让武帝去掉皇冠上的珠玉,以便更加清楚地听到他的建议。后来汉武帝听从了这个建议,果然大受感动,从此不再轻信谗言。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当年也曾经像王叔文、李实一样,直言上书劝谏皇帝,但是最后却落了个被贬谪的结局。

颈联两句,用典。“昌黎”,即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韩愈曾因反对宦官专权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去南方讲学,后来还被贬到南方的广东任职。“君实”指的是韩愈发生前的学生李贺,李贺曾因为参加科举考试失败而不得志,后来成为唐末著名的诗人。“儿童”,指李贺。“事已非”,指李贺已经去世。这两句意思是:我多么想念你啊,韩愈,就像我是多么思念李贺一样。作者借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这两位前辈的深深怀念之情。

尾联中的“愁绝”,用《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这两句的意思是:青青的陵墓上的柏树,磊磊的山涧中的石头。人生在天地之间,忽然好像远行者一样。斗酒相互欢娱,聊以慰藉不能不如此。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忧愁得要死啊,两棵竹林在夕阳下互相倾诉衷肠。

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的所见所感。首联中“黄扉”一词,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改中书省为门下省后使用的官名。这两句说,自己现在远离了充满争斗的朝廷,闲坐在黄门之中。颔联中,“文章上衮衣”一句,用的是汉代东方朔故事。“昌黎山斗名方著”,指韩愈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巨匠。韩愈曾因反对宦官专权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去南方讲学,后来还被贬到南方的广东任职。“君实儿童事已非”,指李贺已经去世。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多么想念你啊,韩愈,就像我是多么思念李贺一样。

颈联两句,用典。“昌黎”,即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韩愈曾因反对宦官专权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去南方讲学,后来还被贬到南方的广东任职。“君实”,指的是韩愈发生前的学生李贺。“事已非”,指李贺已经去世。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多么想念你啊,韩愈,就像我是多么思念李贺一样。

尾联中的“愁绝”,用《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这两句的意思是:青青的陵墓上的柏树,磊磊的山涧中的石头。人生在天地之间,忽然好像远行者一样。斗酒相互欢娱,聊以慰藉不能不如此。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忧愁得要死啊,两棵竹林在夕阳下互相倾诉衷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