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笛横秋江,一声山月白。
芦花起天风,萧瑟溪南北。
【注解】
松下:山脚下的松树林。二首:指作者在松林中所作的两首诗。《全唐诗》中收录有《松下作》二首,共四句,内容为:
松下步苍苔,石上流细泉。野鸟鸣不去,孤云归远天。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冬,时作者被贬为彭州刺史,途经成都。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松山期间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前两句描写江边景色,后两句描写溪水之声和溪边的风声。
“孤笛横秋江”,以景衬情,以乐衬哀。诗人在秋日黄昏,独吹短笛,横笛于秋风之中,声声凄厉。笛声在空旷的秋夜中飘荡,回荡在空寂的江面上,使人感到一种孤独、寂寞与凄凉。
“一声山月白”,这是诗人对笛声的进一步烘托。月亮从山头升起来,皎洁的明月洒满了整个山间,仿佛整个山间都被照亮了,一片洁白。诗人用“山月”来比喻月光,将月光比作白色,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觉。
“芦花起天风,萧瑟溪南北。”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芦花随风摇曳,仿佛在起舞;溪边的风吹动着芦花,发出萧瑟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都在诉说着诗人的悲愤之情。
“萧瑟”形容风吹芦苇的声音,这里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凄凉。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