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越数千里龙门开。龙门南东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高崒嵂。
水来不敢冲,左右互洄潏。山石岩岩复齿齿,力有几何能胜水。
从来元气植根深,万古千秋此中止。君不见金焦两山控海门,江水到此势已分。
不如此山当河急流处,骤如风马方群奔。秋涛春涨,暮撞朝击岿独存。
又不见碣石遮海道,九河播合今澜倒,不如此山为障早。
柱哉柱哉立自天,功成神禹乘舟年,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
于嗟乎,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

砥柱歌

黄河之水天上来,越数千里龙门开。

龙门南东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高崒嵂。

水来不敢冲,左右互洄潏。

山石岩岩复齿齿,力有几何能胜水。

从来元气植根深,万古千秋此中止。

君不见金焦两山控海门,江水到此势已分。

不如此山当河急流处,骤如风马方群奔。

秋涛春涨,暮撞朝击岿独存。

又不见碣石遮海道,九河播合今澜倒,

不如此山为障早。

柱哉柱哉立自天,功成神禹乘舟年,

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

赏析:

这首诗以赞美砥柱山为主题,通过对砥柱山的描绘和赞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首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越数千里龙门开。”描绘了黄河源头的雄伟景象,以及从千里之外流向龙门峡谷的壮观场景。这里的“龙门”指的是位于黄河流域的著名峡谷,是黄河进入峡谷前的一个重要关卡。这一句通过描绘黄河的源头和经过龙门峡谷的景象,为砥柱山的诞生创造了背景。

次句“龙门南东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高崒嵂。”进一步描绘了砥柱山的具体位置和高度。这里的“砥柱”指的是位于龙门峡谷中的一块巨大的岩石,因其形状如同砥平磨利的刀剑而得名。这一句通过描绘砥柱山的具体位置和高度,为后文对其赞叹和颂扬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四句主要描述了砥柱山的险峻和力量。“水来不敢冲,左右互洄潏。山石岩岩复齿齿,力有几何能胜水。”这句话通过描绘砥柱山阻挡洪水的场景,表达了砥柱山的巨大威力和坚固。这里的“水来不敢冲”意味着砥柱山的力量足以抵挡强大的水流冲击;“左右互洄潏”则形象地描绘了河水在砥柱山两侧来回撞击的情景;“山石岩岩复齿齿”则强调了砥柱山的岩石结构坚硬、锋利的特点。这些描述都突出了砥柱山的险峻和力量。

最后四句则转向对砥柱山的历史意义的赞颂。“从来元气植根深,万古千秋此中止。”“元气”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力量或生命力,而砥柱山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力量,才得以矗立至今。“君不见金焦两山控海门,江水到此势已分。”这句话则通过对比砥柱山与金焦山、长江水与东海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砥柱山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最后一句“于嗟乎,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则是对砥柱山永恒不变的赞颂。这里的“于嗟乎”是一种感叹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砥柱山永恒不变的赞叹。“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认为无论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砥柱山都屹立不动,始终保持其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砥柱山的描绘和赞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