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云不向琴台泊,鹗渚飞来共黄鹤。
黄鹤千年尚未归,惟见高楼倚寥廓。
有矶巀嵲非人凿,矶上临观何绎络。
长史杯缘庾老停,谪仙笔为崔郎阁。
内方迤逦大别峰,远树中开夏后宫。
朝宗江汉直趋海,天津地脉应流通。
登高能赋亦馀事,天子有使将观风。
西涯老作动千古,白首载歌还沈翁。
都台驻节吾乡彦,五十功名犹未半。
不转常持匪石心,无涯每出如流翰。
匡庐云隐具区涛,我放扁舟君不见。
清秋贻我洞庭歌,手墨新题溢缄面。
君诗原是杜中人,吏在汉廷称老练。
冯君莫向栋边悬,恐露精光射星汉。
【注释】
片云:一小块白云。琴台:指江边的琴台山,相传古琴高士伯牙曾在此弹琴。鹗(è)渚(zhǔ):水中的大洲。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的蛇山之巅,相传古代有黄鹤栖息于此。高楼:指黄鹤楼。矶巀嵲(nù):险峻的山石。何绎络:什么也没有,一片空荡荡。长史杯缘:指李白的酒杯被孟浩然所持。庾老、崔郎:指孟浩然、李白二人。内方:指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道路,即“大散岭”。迤逦:曲折连绵的样子。夏宫:指汉武帝所建的上林苑。朝宗:指长江入海,也比喻帝王的功德。地脉:地理脉络,指山脉。登高赋诗:登上高处赋诗。天子有使:指唐玄宗召见李杜二诗人。西涯:指杜甫的住所。动千古:使千古传诵。白首载歌还沈翁:指杜甫晚年作《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后因以“白首载歌”形容晚年喜吟咏。都台驻节:指杜甫在夔州时,曾在城北门楼上停留过。吾乡彦:指杜甫的朋友元结。五十功名未半:指杜甫一生奔波,尚未取得什么功名,只是写下了无数诗篇。不转常持匪石心:指杜甫虽屡受挫折,但始终不改其志。匡庐(quánlú)、具区(jùquē):庐山和太湖附近的一座山名。云隐具区涛:指李白隐居在匡庐,与太湖一带的水势相连,如同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放扁舟君不见:指李白乘船东游,去会友人,不知何处去了。清秋贻我洞庭歌:指李白写有《登岳阳楼》这首诗。手墨新题溢缄面:指李白给杜甫写的《送孟十二之广陵》、《赠韦左丞》等诗。君诗原是杜中人:指李白的诗歌中有杜甫的风格。吏在汉廷称老练:指李白在长安任职,很有才干,受到重用。冯(fén)君莫向栋边悬:指不要像李白那样,才华出众却飘然自赏,而应安下心来,为朝廷效力。恐露精光射星汉:指担心自己的才华太出众,会刺伤皇上的眼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是作者于大历三年(768)送别李白时所写的。
前两联是追忆两人相遇及相别的情况。第一联写两人相遇的情景。诗人先从时间上说,“黄鹤千年尚未归”,意谓李白虽然在黄鹤楼上留宿过,但是黄鹤千年没有回来。这里用了“未”字,突出李白的流离失所之苦。第二联写两人相别的场面。“惟见高楼倚寥廓”,意思是说只见到黄鹤楼上的高高的楼阁耸立在空旷的天地之间。这两句既写了黄鹤楼高高矗立的景象,又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离去的无限怅惘之情。
第三联写李白离别后的行踪。“长史杯缘”四句,写李白离开后,孟浩然举杯为他饯行,李白饮醉后乘船离去。“朝宗江汉直趋海”,意思是说李白乘着船顺长江直奔东海。这两句写出了李白豪放洒脱的性格。“天津地脉应流通”一句写出了李白胸怀广阔,志气高远,有吞吐百川的气概。第四联写李白离去后的行踪。“登高能赋亦馀事”,意思是说登高赋诗本是诗人的本分,现在用不着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天子有使将观风”,意思是说皇帝派遣使者前来视察风俗民情。“西涯”二句,意思是说李白在西陲漂泊多年,终于在晚年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登岳阳楼》。第五联写自己的处境。“都台驻节吾乡彦”,意思是说元结在京城任官,他在城北的门楼上停留过,而我则在四川做官。“五十功名未半”,意思是说我五十岁还没取得什么功名。第六联写自己的抱负。“不转常持匪石心”,意思是说虽然屡遭贬谪,但我的心志不变,仍像巨石一样坚定不动。“无涯每出如流翰”,意思是说我的文章总是源源不断,就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末联是写李白的才情和遭遇,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匡庐云隐具区涛”,意思是说李白隐居在匡庐山上,他的诗歌像太湖一带的水势一样无边无际。“我放扁舟君不见”,意思是说我想放船东游,去会见朋友,可是不知朋友去了哪里。“清秋贻我洞庭歌”一句,是说自己收到李白寄来的《洞庭歌送张丞相》,真是令人欣喜若狂!“手墨新题溢缄面”,意思是说李白写给他《送孟十二之广陵》、《赠韦左丞》等诗的手迹还留在信封面上,真叫人难以忘怀啊!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