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如城人可住,远山如屏带烟雾。
天际孤舟何处来,云中指点津头树。
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见暮。
苍壁丹厓几万寻,飞鸟回旋不知路。
路逢樵者问山名,山深只为无名故。
中有青莲今古青,时向幽人一披露。
冯生学画举业馀,胸中尘土先扫除。
清秋此幅展向我,请我茅笔纵横书。
南沙风韵杜陵后,随物赋形吾不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通过对山、水、树、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首两句“近山如城人可住,远山如屏带烟雾”,描绘了近山的宁静和远山的神秘。近山如同一座坚固的城池,人们可以在这里安家居住;而远处的山则像一幅屏风,带着淡淡的烟雾,让人感到一种朦胧的美。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山的不同感受和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天际孤舟何处来,云中指点津头树”两句,诗人想象中的一艘孤舟在天际划过,船上的人指向远方的树木,似乎在寻找归途。这两句诗通过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联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第三四句“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见暮”,诗人以桃花源为比喻,描述了客人的到来和离去。春天的花正好盛开,但客人一去不复返,只留下诗人在黄昏时分感叹相见之晚。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五六句“苍壁丹厓几万寻,飞鸟回旋不知路”,诗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景图。苍翠的山崖和红色的岩石连绵不绝,鸟儿在空中飞翔,仿佛在寻找回家的路。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七八句“路逢樵者问山名,山深只为无名故”,诗人遇到了一个砍柴的人,询问山的名字。那人说:“因为山太深了,所以没有名字。”这两句诗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见解: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名字的。
“中有青莲今古青,时向幽人一披露”两句,诗人发现在山中有一种叫做青莲的植物,它自古以来都是青色的。诗人不时地欣赏这种美,并向幽静的人展示它。这两句诗通过对青莲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
“冯生学画举业馀,胸中尘土先扫除”两句,诗人提到了一位名叫冯生的人正在学习画画,他放下了功名利禄的追求,专心致志地练习艺术。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冯生的学习过程和心境变化,展示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