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母在萱正华,儿呼母应春满家。
而今见花不见母,家道犹春儿独苦。
苦心对花花亦愁,恸哭披图春复秋。
诗句释义:
- 伊昔母在萱正华,儿呼母应春满家。
- “伊昔”意为“以前的时候”,指过去;“母在萱”指母亲健在时家中的萱草(即萱花)正盛开;“正华”意指最盛、盛开;“儿呼”是孩子呼唤的动作;“母应”意味着母亲的回应或响应。这句诗表达的是过去母亲在世时,家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 而今见花不见母,家道犹春儿独苦。
- “而今”表示现在或当下;“见花”指的是看到萱花开花;“不见母”说明因为母亲不在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得到母亲的回应和陪伴;“家道”指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或生活条件;“犹春”意味着仍然保持着春天般的温暖和生机。这句诗表达了现在看到花开却再也见不到母亲的痛苦和无奈。
- 苦心对花花亦愁,恸哭披图春复秋。
- “苦心”表达了对孩子的深深忧虑和担忧;“对花”指看着花朵感到忧愁;“亦愁”强调了这种忧愁不仅是外在的花,更是内心的感受;“恸哭”是一种极度悲痛的哭泣;“披图”可能是指翻阅或展示与母亲相关的画像或图像;“春复秋”指的是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这句诗反映了孩子因为思念母亲而感到深深的悲伤和痛苦。
译文:
回想过去,母亲在世时家中充满春天的气息,每当她叫唤,家中就会春意盎然。如今,虽然能看到美丽的萱草开花,但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应答,家里还是春天般温暖,唯独我一个人承受着痛苦。我怀着沉重的心情面对这花,心中也满是忧愁,仿佛每一次痛哭都让我更加悲痛,撕心裂肺地哭着,翻看母亲留下的画像时,又看到了那熟悉的春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境变化,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哀伤。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生机的家庭中,感受那种失去亲人后的痛苦。诗中的意象——萱草、花、春天,不仅代表了美好的自然景色,也象征着母亲的存在和家庭的温馨。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反复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