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全无一日晴,密云疏雨满山城。
公家正放输粮榜,民舍不闻打稻声。
草色欲将官廨没,溪流直与野桥平。
坛祈庙祷浑闲事,恤政多端先薄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以下是对各句的注释和赏析:
久雨作(第一句)
三月全无一日晴,密云疏雨满山城。
译文:
整个三月份都没有一天晴天,乌云密布细雨绵绵覆盖了整个山城。
注释:
久雨作:长时间下着大雨。
三月:农历三月。
全无一日晴:整月没有晴天。
云:指乌云。
疏雨:零星细雨。
满山城:覆盖整个山城。
赏析:
首句通过“全无一日晴”和“密云疏雨”两个对比强烈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连日来的阴雨天气。这种天气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天气的不满。接下来,诗人继续展开描写,描绘了乌云密布、细雨绵绵的情景,使得整个山城都被雨水笼罩。
公家正放输粮榜,民舍不闻打稻声。
译文:
公家正在发布征收粮食的命令,但百姓家中听不到收割庄稼的声音。
注释:
公家:指官府。
正放输粮榜:正在发布征收粮食的命令。
民舍:民间房屋。
打稻声:收割庄稼的声音。
赏析:
此句描绘了官府发布征收粮食命令的场景,而农民家中却听不到收割庄稼的声音。这种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官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即官府对民众的生活进行控制,而民众却无法享受生活。
草色欲将官廨没,溪流直与野桥平。
译文:
草的颜色快要淹没官府的官衙,溪水直接和野桥平齐。
注释:
草色欲将官廨没:形容草木茂盛到快要淹没官府的程度。
官廨:古代官府的房屋或建筑。
赏析:
此句通过描绘草木茂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生态环境破坏的忧虑。草木的茂盛使得官府的官衙都快要被淹没,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诗人还用“溪流直与野桥平”来形容溪水流势的强劲,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坛祈庙祷浑闲事,恤政多端先薄征。
译文:
在庙里祈祷祭祀,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而要关心民生,多方面施行政策,还要首先减轻赋税。
注释:
坛祈庙祷:在寺庙中进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
浑闲事:无关紧要的事情。
恤政:关心政治,治理百姓。
多端:多种方式。
先薄征:首先减轻赋税。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看法,认为在庙中祈祷祭祀等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而要关心民生、多方面施行政策,还要首先减轻赋税。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的关注,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政治改革的主张,即要关注民生,实行多方面的政策,并且要优先减轻赋税。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