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路眩南北,素丝变黄绿。
本为栎杜朽,误佩汉庭竹。
白日漏层云,馀辉散林麓。
黾勉怀知遇,驾言骋行目。
贵阳在何处,山高路绵矗。
风俗杂夷夏,蛮獠混生熟。
公家有程约,往往视刻木。
君子行道心,不是为窃禄。
世路有险夷,君子何恶欲。
庄生齐物篇,每以物观物。
泰山非有馀,芒芥非不足。
所恨材智浅,无以供臣仆。
周车畏输载,羲鼎戒覆餗。
赖有同心人,教我闽海曲。

赴镇远郡守丁凤仪以诗见赠次韵奉酬

岐路眩南北,素丝变黄绿。

本为栎杜朽,误佩汉庭竹。

白日漏层云,馀辉散林麓。

黾勉怀知遇,驾言骋行目。

贵阳在何处,山高路绵矗。

风俗杂夷夏,蛮獠混生熟。

公家有程约,往往视刻木。

君子行道心,不是为窃禄。

世路有险夷,君子何恶欲。

庄生齐物篇,每以物观物。

泰山非有馀,芒芥非不足。

所恨材智浅,无以供臣仆。

周车畏输载,羲鼎戒覆餗。

赖有同心人,教我闽海曲。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名叫丁凤仪的友人所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事业与人生的看法。下面是逐句的详细解析:

岐路眩南北,素丝变黄绿。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就像那随风飘动的素丝一样,时而向南,时而向北。而当它遇到黄色和绿色的时候,就会改变方向,继续前行。这里比喻了人在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变化。

本为栎杜朽,误佩汉庭竹。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本来应该是坚固的栎树和杜草腐烂了,却误将汉文帝时期的竹子佩戴在身上。这里用栎树和杜草的腐朽来比喻人的脆弱和易受伤害,而将汉文帝时期的竹子佩戴在身上则表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使面临困境也不会放弃。

白日漏层云,馀辉散林麓。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白日即将结束,天空中的云彩层层叠叠,余晖洒满山林。这里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黾勉怀知遇,驾言骋行目。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勤奋工作以报答知遇之恩,然后满怀信心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之间。这里强调了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探索的渴望。

贵阳在何处,山高路绵矗。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贵阳在哪里?那里的道路虽然遥远而艰难,但景色壮丽而迷人。这里既描绘了贵阳的美丽山水,也暗示了人生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美好和希望。

风俗杂夷夏,蛮獠混生熟。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蛮族和獠族的人们混杂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里描述了一种多元而和谐的社会环境,暗示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家有程约,往往视刻木。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官府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人们常常以刻木的方式来遵守。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制观念和对规范的重视。

君子行道心,不是为窃禄。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君子行事遵循道德原则,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这里强调了君子的道德操守和高尚品质。

世路有险夷,君子何恶欲。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世上的道路既有平坦也有崎岖,而君子不会因为困难而产生厌恶情绪。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豁达和乐观。

庄生齐物篇,每以物观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庄子的《齐物论》中常提到“物”的概念,即万物都是独立的存在,无需比较或评价。这里引用了庄子的思想,强调了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客观看待的态度。

泰山非有馀,芒芥非不足。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泰山虽然巍峨壮丽,但它并不因此而感到满足;而微小的草芥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也具有其存在的价值。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和对平衡的追求。

所恨材智浅,无以供臣仆。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遗憾的是自己的才智和智力有限,无法为君主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这里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谦逊和对责任的认识。

周车畏输载,羲鼎戒覆餗。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周代的车马因害怕负载过重而显得畏缩不前,而羲氏的鼎则因担心被倾倒而时刻保持警觉。这里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谨慎和警惕态度的重视。

赖有同心人,教我闽海曲。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幸好有志同道合的人在身边,他们教导我关于闽海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合作的重视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友情、事业、道德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文环境和历史传统的热爱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