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鸡催沓大江潮,未及天明放画桡。
渔艇已随沙雁引,戍亭犹苦水犀招。
霜欺枫叶偏难落,雪作芦花更不消。
风露有馀蝉易醉,一声人外日萧萧。
【注释】
- 浈阳:即今广东省韶关市。
- 穗城:指广州,古代岭南地区对广州的别称。
- 江行有作:是说在江上旅行时所作。
- 潮鸡:指大潮。
- 沙雁:指沙滩上的雁群。
- 水犀:一种水生动物,形似犀牛,因生活在江中而得名。
- 霜欺枫叶:意思是霜冻使枫叶凋零了。
- 雪作芦花:意思是雪落在芦苇上,好像芦花一样。
- 风露有馀:形容天气寒冷。余,多。
- 蝉易醉:意思是因为寒风和露水而变得容易喝醉酒。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自广东韶州(今属广东省)至广州时写的。当时正是岭南一带大潮季节,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大江东去时的所见所闻及感受。
首联“潮鸡催沓大江潮,未及天明放画桡。”写诗人在大潮时节乘船东去的情景。潮鸡就是打更的公鸡,它的声音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催促人们早早起床准备出行。诗人早起赶路,趁着晨曦微光放船顺流而去。“催”字表现了大潮到来前的紧张气氛,以及诗人对大潮到来时刻的急切心情。“未及天明”点时间,表明诗人是在黎明时分出发的。“放画桡”,用“放”字形象地写出了船工的动作。画桡即彩绘的船桨,这里用以代指船上的船工。
颔联“渔艇已随沙雁引,戍亭犹苦水犀招。”写诗人在江上行船时所见之景。渔民们驾着渔船顺着河滩上的雁群而行,守卫边塞的士兵则在江边的岗亭苦苦等待大潮的到来。“渔艇”指渔民划着的小舟;“沙雁”指河滩上成群的雁群;“戍亭”指江边驻守的士兵的营房;“水犀”是水中的野兽,此处借指水生动物。诗人用“已”字写出了渔民们已经开始行动,而守兵仍然在等侯。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大潮来临之前的紧张气氛。
颈联“霜欺枫叶偏难落,雪作芦花更不消。”写诗人在江上行船时所见之景。诗人看到寒霜已经压得枫叶低垂,甚至难以落下,而大雪却让芦苇上的雪变得更加洁白、更加耀眼。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上风光图。这两句诗中的“欺”、“偏”、“更”等词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尾联“风露有馀蝉易醉,一声人外日萧萧。”写诗人在江上行船时所听到的声响。秋风袭来,露气满溢,蝉儿容易喝醉酒;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发出阵阵凄凉的响声。这句诗以“有馀”二字表现出诗人在江上行船时感受到的大自然的气息,使诗歌更加富有诗意。最后一句“一声人外日萧萧”,将夕阳西下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所感受到的那种孤独和寂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