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五十四,四次举儿子。
阿增十九龄,志业总可喜。
岂不恸其夭,谓有堂儿恃。
应元与祖授,孩殇且勿齿。
仁者必有后,古贤范世语。
我讵敢为恶,堂儿竟童死。
失明固可讥,不忧亦去理。
悲哉呜咽声,惧成不孝尔。

【注释】

哭堂儿:即《哭儿诗》。“我年五十四,四次举子”:言其子屡次应举不中,作者已五十四岁。“阿增十九龄”:《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少时与同舍生十余人,尝夜读书,秦二世闻之,使人求索,不得,遂杀其中十人,后李斯亦因罪被刑。“谓有堂儿恃”:指其子阿增,因曾祖有功于秦,故得为官。“应元与祖授”:谓儿子在应元三年(702年)登进士第。“孩殇且勿齿”:指儿子夭折。唐制,凡应举而未中的士子,须在丧服期内。“仁者必有后”:《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君?吾死之后,其惟之何!’”此言君子必有所继。“古贤范世语”:指前代贤人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天下为己任,一生致力于政治革新和军事改革。“我讵敢为恶”:言自己怎能做坏事。“堂儿竟童死”:指儿子阿增因应举未中而死。“失明固可讥”:《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以为鬼物,而天丧之矣!”“不忧亦去理”:指失明固然可悲,但不以此为忧,则合乎情理。“悲哉呜咽声”:《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泣不成声。“惧成不孝尔”:意谓若因此而哭泣不止,则成为不孝之人。《诗经·大雅·下武》:“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毛传》:“四方,天下也。”此言天下太平,子孙得以继承家业。

【赏析】

《哭儿诗》,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作于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诗中叙述了诗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儿子的同情和惋惜,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

全诗共五章:首章叙次子名阿增,年方十九,志业可喜,却不幸夭折;次章追忆当年举子失败时的情景;三章写朝廷选拔人才,但儿子尚未成年便已死去;四章写儿子死后,自己深感痛苦,但又不愿因悲伤过度而失去理智;末章写自己虽不敢作恶,但儿子的死仍让人痛心不已。

此诗通过叙述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父子情深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和不幸,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