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凌波陟翠巅,潮生几席恍疑仙。
山青忽断云沉寺,月白遥连水际烟。
瘗鹤空闻铭石壁,盟鸥应许话江天。
洞称避诏今犹指,道是逃名却更传。

【注释】

①焦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焦山寺。

②棹(zhào):船桨。凌波:乘舟而行于水波之上。

③几席:座位或卧榻,这里指船上的坐席。恍惚:形容境界高远,仿佛置身仙境。

④山青忽断云沉寺:山色青青时,云雾忽然散去,寺影隐没在云海之中。

⑤瘗鹤铭:相传晋代人郭景纯曾将一只白鹤葬于江中,后来人们发现白鹤的遗骨和一块刻有郭景纯的《瘗鹤铭》石碑,便把这块地方叫“瘗鹤地”。

⑥盟鸥:指与鸥鸟相约共游江天。盟鸥:指与鸥鸟相约共游江天。

⑦洞称避诏:传说唐玄宗曾避乱入此洞。称:称呼。

⑧道是:以为是,以为是这样。

【译文】

一叶扁舟凌波而上登上了焦山的山顶,看到江上潮生几席,恍如置身于仙境。

山峰苍翠,忽然云雾缭绕,一座古寺沉没了;江水皎洁,远远望去烟波渺渺。

当年郭景纯葬鹤的故事,只留在了石壁上;当年与江上鸥鸟共话的情景,似乎还流传着。

据说这个山洞是唐玄宗避难的地方,现在仍被称为避诏洞;传说这还是逃名的典故,如今却传为美谈。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焦山时的即兴之作,全篇以写景为主,表达了作者对焦山秀丽景色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描绘了焦山的美景以及作者在此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首联描写的是焦山的美景。“一棹凌波陟翠巅”,诗人乘坐小船,凌波踏浪而上,登上了焦山的山顶。“陟”字用得极为巧妙,既表示登山,又暗含登临之喜。“翠巅”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焦山的美景。“几席”一词则让人联想到古人的坐席,暗示了诗人身处此地的心情。“忽”字更是点明了时间的变化,从清晨到傍晚,景色也随之变化。“几席恍疑仙”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仙境。

颔联描绘的是焦山上的景色。“山青忽断云沉寺”,描述了山峰苍翠欲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月白遥连水际烟”则是对这一景象的进一步描绘,月光照耀下的水面如同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断”字、“沉”字、“连”字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喜爱。而“山青”、“月白”、“水际烟”等词语的运用,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颈联描绘的是诗人与江上鸥鸟共话的情景。“瘗鹤空闻铭石壁”,这句中的关键字“空”字更是让人感到一种遗憾之情。诗人曾经听闻过郭景纯葬鹤的故事,但如今却只能通过石壁上的文字来回忆这段往事。“应许”二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怀念之情。

尾联则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道是逃名却更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他认为逃避名利反而更能传颂千古。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观点,也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也使得这首诗更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传递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