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坐谈经响法钟,又看拂麈问吴葑。
懒残煨芋迎寒月,古德归藤伴老松。
弟子教成香作雨,维摩健去舌无锋。
枫林已订重相访,花路禅关莫便封。
注释:
- 高坐谈经响法钟 - 形容在寺庙中安静地坐着,讨论佛经的声音像敲击法钟般响亮。
- 又看拂麈问吴葑 - “又看”指的是继续观看或者思考的意思,“吴葑”是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是指吴地(苏州)的某种植物或景物。
- 懒残煨芋迎寒月 - 描述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用烤得软糯的芋头迎接寒冷的月光。
- 古德归藤伴老松 - 指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人,如同藤蔓依附在老松树一样。
- 弟子教成香作雨 - 形容教导有方,弟子们学成之后如同天降的香雨滋润万物。
- 维摩健去舌无锋 - 维摩诘(Vimalakirti),是印度的一位菩萨,这里可能借用他的形象来比喻某人智慧如锋利的刀剑,无需锋芒毕露。
- 枫林已订重相访 - 已经约定再次拜访,枫林可能是指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期待重逢。
- 花路禅关莫便封 - 不要关闭通往佛教修行之路的入口,强调开放和自由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诗。从字面上看,它似乎在描绘一幅宁静、闲适的画面,但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层次和隐喻。
- 诗句解析:
- “高坐谈经响法钟”:这里的“高坐”可能暗示了人物的高洁或地位,而“谈经”则表明此人学识渊博,对佛法有深入研究。同时,“响法钟”象征着佛法的威严与神圣。
- “又看拂麈问吴葑”:这里的“又看”可能表达了人物对某件事情的关注,或者对某种景象的喜爱。“拂麈”是一种手持的拂尘,通常用于拂去身上的尘土,这里可能寓意着人物的谦逊或清洁之心。“吴葑”可能是指苏州的一种植物,也可能象征着某种地域特色或文化元素。
- “懒残煨芋迎寒月”: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得的场景,可能是在冬日里享受美食或静心修炼。“懒残”可能表示人物的慵懒或满足,“煨芋”则是一种简单的烹饪方式,用来表达生活的平淡和质朴。
- “古德归藤伴老松”:这句诗通过“古德”和“老松”两个词组,表达了对长者或智者的敬仰。这里的“归藤”可能是指老者的智慧如同藤蔓一样缠绕在岁月的长河中,而“老松”则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 “弟子教成香作雨”:这句诗表达了对教育成果的认可和赞美。“弟子教成”意味着弟子们已经学会了知识,而“香作雨”则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知识的普及和滋润。
- “维摩健去舌无锋”:这句诗可能是用来比喻某人的言辞尖锐而有力,但同时又不失温和和智慧。这里的“维摩诘”是一位古代的菩萨,以其锐利而不失慈悲的形象而闻名,因此可以用来象征智慧与力量并存的人物。
- “枫林已订重相访”: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望。枫林可能象征着秋天的美丽景色,而“订重相访”则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期待再次相见的心情。
- “花路禅关莫便封”:这句诗可能是在呼吁保持开放和自由的交流环境。“花路”可能是指一条充满美丽花朵的道路,而“禅关”则可能是指通往禅宗修行的道路。这里的“莫便封”意味着不应该关闭或限制这些通道,以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交流。
- 整体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对场景的刻画,表达了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对智慧、德行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态度的淡然。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场景和动作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