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开吴郡,江城识汉官。
天高雄虎峙,地迥接龙盘。
刑拟成康措,诗从鲍谢刊。
应焚路生疏,拜手入长安。
【注释】
泽国:指太湖流域地区。吴郡:古郡名,即今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汉官:汉朝的官员。天高:地势高峻。虎峙:山势像虎蹲伏在那里。地迥:地势遥远。龙盘:山脉如蟠曲的龙。刑拟成康措:刑罚仿效周朝成王时期的宽缓政策。鲍谢刊:《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唐制进士试杂文两首。其诗篇曰:‘赋得古原草送别’。”鲍照和谢灵运都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应焚路生疏:应该焚烧的道路,比喻为政之道,因为道路生疏,所以应该烧毁。拜手:拱手行礼。入长安:进入长安。
【赏析】
这首诗写江南之行,意在劝谏朝廷,不可滥施仁政。诗的前四句是总起,点明此行的目的:去吴郡(今江苏苏州)慰问当地官吏,并巡视江城,察看形势。“泽国”二句说吴郡地处水乡泽国之中,人们早已熟悉汉朝官吏的政绩,而自己却要来此慰问,故用“识汉官”三字领起后四句;“天高”二句写江南山川形势的高峻。“虎峙”、“地迥”分别形容了虎踞龙盘之势,既写出了江南山水的雄伟壮丽,也暗寓了对朝廷的讽刺,意思是朝廷也应像这高耸的山峰一样威武雄壮,不可妄自菲薄。接着四句以议论为主:朝廷的刑罚应当仿效周代成王时的宽缓政策,但如今却相反,因此诗人发出感慨:“应焚路生疏”,意思是应将那不通人情的路烧掉,以免因循守旧,贻误国家。结尾两句则直抒胸臆:拜手向朝廷表示忠诚,愿进长安。全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吸取教训,励精图治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