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清密地,木榻一宵同。
爱国心逾赤,忧时话至公。
霜威侵布被,月色透帘栊。
失记三更梦,鸡声乱晓钟。
【注释】
董侍御:即董嗣杲,字述光,号龙峰,明代诗人。南察院:即南京御史台。乌台:指御史台所在地的地名。清密地:指御史台所在地。木榻:指床,喻指御史台。一宵同:一夜共处。逾赤:超过一般的程度,指非常。忧时:关心国事。话至公:谈论国家大事至为公正。霜威侵布被:指寒冷的霜气侵入了被子。月色透帘栊:月光透过窗棂。失记:不记得。三更梦:半夜的梦。鸡声乱晓钟:鸡叫的时候,打更的声音四起,扰乱了报时的钟声。
【赏析】
此诗为董嗣杲于崇祯十六年(1643)任南京御史时作。首二句点明自己与董嗣杲是同僚,并说明二人在南京御史台共事的时间,表现二人的亲密关系;后四句则写两人共度时光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忧心忡忡的心情。全诗以“乌台清密地”开篇点题,接着写二人同宿御史台的情景,然后从夜深写到鸡鸣,将二人共度时光的夜晚渲染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写二人共处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所思所感却是长久而深远的。
董嗣杲是一位爱国志士。这首诗就是他在南京担任御史期间所作的。当时正值明末社会动荡时期,各地纷纷起义,农民军不断壮大,明朝廷的统治岌岌可危,而朝廷内部也矛盾重重。董嗣杲和许多正直的士大夫一样,对国家的前途十分忧虑,他希望朝廷能采取一些措施安定人心,巩固统治,因此经常上书直言,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诗的第一句“乌台清密地”中的“乌台”,指御史台所在地南京。“清密地”,意谓御史台所在地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一个有利于思考的地方。第二句“木榻一宵同”,写的是与董嗣光同榻共宿的情景。由于二人都是关心国事的人,所以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第三句“爱国心逾赤,忧时话至公”,进一步描写二人的爱国热情。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忧心忡忡,谈论的都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第四句“霜威侵布被,月色透帘栊”,写深夜时分,天气寒冷,寒风袭人,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没有放弃为国家担忧的决心。第五句“失记三更梦,鸡声乱晓钟”,则是写他们深夜不眠的场面。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直到鸡叫才休息。第六句“鸡声乱晓钟”,写他们在梦中被鸡叫声惊醒的情景。最后一句“失记三更梦,鸡声乱晓钟”是对前文的概括和总结。整首诗通过描绘他们深夜共度时光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责任和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