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抺林峦雾霭迷,秣陵句曲竞东西。
峭桥雨滑酸驴石,毁寺堂虚卧象泥。
翠上染帷胎秫腻,绿纷垂线弱杨齐。
与人指点茅君路,望裹皈依先杖藜。

【赏析】

这首诗写句容道中所见景色。首联写句容道中所见的景色:林峦雾霭迷,秣陵句曲竞东西。颔联写雨后句容的景色:峭桥雨滑酸驴石,毁寺堂虚卧象泥。颈联写春末夏初句容的景色:翠上染帷胎秫腻,绿纷垂线弱杨齐。最后写诗人对句容的思念之情:与人指点茅君路,望裹皈依先杖藜。

诗以“一抺林峦雾霭迷”起,勾勒出句容山野的远景,用“一抹”二字点出句容山色之幽深。“一抺”是形容,意谓只有一抹山色。这抹山色笼罩着山峦,山峦隐没于烟雾之中,使人看不清楚,只觉得一片迷茫。“雾霭迷”三字点出“一抹”二字之意,也写出了山间雾气弥漫、遮天蔽日的景象。“一抺”、“雾霭”两词连用,既表现了山峦的幽深迷离,又表现了雾气弥漫遮天蔽日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雄浑苍茫的基调。

颔联写句容道中的景色。“秣陵”即今南京,古称金陵。“句曲”在句容北十里。“东西”指南北方位。秣陵与句曲相距很远,而诗人却把它们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作者由句容出发,经句曲到秣陵,所以将二者并列起来描写。“竞东西”三字,把两地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仿佛有灵气往来其间。“竞”字,不仅写出两地距离之远,还写出两地景物之繁茂。两句从空间着眼,勾画出一幅宏伟壮观的图画,为下四句进一步描写句容山野作铺垫。

第三联写雨霁句容,写景十分细腻。“峭”字,写出了山路之陡峭;“酸”字,写出了雨水之冰凉;“滑”字,写出了山路之滑涩。“石”字,写出了山路之险峻。“象泥”二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浑浊,给山路增添了几分沉重感。“摧”字,写出了山路之险峻;“空”字,写出了山路之狭窄。“弱杨齐”,既写出了杨柳的柔美,又写出了杨柳的稀疏,更显出山路之窄小。这一联描写了雨后句容山野的景色。

尾联写诗人对句容的怀念之情。“与人指点茅君路”,“茅君”,即老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老子者,老聃也……楚苦县西沛乡曲仁里人也……自言云:‘适周,过老子……乃骑青牛西入关。”后人因称老子为老子。“指点”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老子的敬仰。“茅君”二字,表明作者对老子的崇敬之情。“先杖藜”,表明作者已回到故乡。拄藜杖是老人的特征,这里借指老子。此二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前四句勾画出句容山野的雄伟景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老子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