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未称高,群阜胡若挹。
当其歌绕时,云霞四面集。
响戛忽若低,衣飘复如袭。
洒酒滴春华,至今芳草湿。
灼灼芙蓉姿,尚染胭脂汁。
宾从纷流水,委蛇朱履趿。
颐指山岳颓,风云惟呼吸。
不是孟参军,谁能不失色。
【注释】兹:这。胡:同“何”。
(二首)
兹山未称高,群阜胡若挹(yì )。
当其歌绕时,云霞四面集。
响戛忽若低,衣飘复如袭。
洒酒滴春华,至今芳草湿。
灼灼芙蓉姿,尚染胭脂汁。
宾从纷流水,委蛇朱履趿(tuò)。
颐指山岳颓,风云惟呼吸。
不是孟参军,谁能不失色。
[赏析]
《登白纻山作》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春天在江夏(今湖北武汉市)白纻山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第一组描写了白纻山上的美丽风景以及登山的愉快感受;第二组则是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此诗为第二组,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清远空灵,含蓄隽永。
全诗四联八句。第一联“兹山未称高,群阜胡若挹”,写登上白纻山的感受。兹山即兹山,指白纻山。称,比。胡,通“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怎么”的意思。挹,舀取、倾泻。“兹山未称高”是说白纻山虽不高,但却有着无穷的魅力;“群阜胡若挹”是说白纻山上的小峰小岭也如此。“胡若”即“何如”。这里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所见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二联“当其歌绕时,云霞四面集”,是写白纻山上云雾缭绕,歌声缭绕的景象。当……时,正……的时候。绕,环绕。云霞,云雾与彩霞。“四面集”,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当其”,正当……的时候。“歌绕”,即“歌讴”。歌讴之声环绕四周,犹如仙境一般。
第三联“响戛忽若低,衣飘复如袭”,写歌声戛然而止时的情景。“声戛”,形容歌声停止时发出的声音。“衣飘”,形容衣服随风飘动的样子。“复如袭”,意思是衣服又好像被什么东西打了一下似的飞起来。这句诗通过写歌声的突然终止,形象地描绘出了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四联“洒酒滴春华,至今芳草湿”,是写诗人饮酒赏花时的情景。“洒酒”,即饮酒。“春华”,即春天的花。“芳草湿”,即草地湿润了。这句诗以春华之酒洒在地上,使草地变得湿润,表现出饮酒赏花时的情景。
第五联“灼灼芙蓉姿,尚染胭脂汁”,是写荷花的美丽姿态。“芙蓉”,即荷花。“胭脂汁”,即红色颜料。“尚染”,意为仍然沾有。这句诗通过写荷花的姿态,表现了荷花的美丽动人之处。
第六联“宾从纷流水,委蛇朱履趿”,是写宾客们纷纷离去的情景。“宾从”,即宾客随从的人。“纷”,多而杂乱的样子。“流水”,即水流。“委蛇”,形容脚步轻盈的样子。“朱履趿”,即穿着红色鞋子的随从人员。这句诗通过写宾客纷纷离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宾客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七联“颐指山岳颓,风云惟呼吸”,是写山岳的倒塌与风云的变化。“颐指”,即指指点点。“山岳颓”,即山岳倒塌。“惟呼吸”,“惟”同“唯”,只有的意思。这里的“呼吸”指风的变化。诗人通过对山岳倒塌后的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叹之情。
第八联“不是孟参军,谁能不失色。”是诗人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抒发。孟参军,即孟浩然。“失色”,即失去脸色。这句诗通过引用孟浩然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