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发胥门,暮泊宝带桥。
回首望荒台,风雨何萧萧。
忽见吴江塔,尖峭入云霄。
江神鼓浪迅,伏怪谢阴骄。
村火倏隐见,橹音乍忽超。
推篷一盱衡,烟光澹晚潮。

自姑苏取道吴兴将抵桐汭沿江舟中览眺谩作

亭午发胥门,暮泊宝带桥。

回首望荒台,风雨何萧萧。

忽见吴江塔,尖峭入云霄。

江神鼓浪迅,伏怪谢阴骄。

村火倏隐见,橹音乍忽超。

推篷一盱衡,烟光澹晚潮。

注释:

姑苏:指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

胥门:即阊门,是苏州古城的西门。

亭午:中午时分,亭午是指正午时。

荒台:荒芜的古台,这里指的是姑苏台。

萧萧:风声或雨声。

忽见:突然看到。

吴江塔:位于苏州城北的吴江县。

尖峭:高耸而尖锐。

阴骄:阴气盛,骄横。

村火:村庄里的火光。

倏隐见:忽然又显现出来。

橹音:船桨的声音。

一盱衡:用眼睛去观察。盱,睁大眼睛;衡,横。

澹:水波平静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旅行途中所写,描绘了他沿江而行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深深的感慨之情。

全诗共分为六句,每一句都紧扣主题,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开始的中午出发,到傍晚时的宝带桥,再到回头望向荒芜的姑苏台和狂风暴雨的夜晚,最后是突然出现的吴江塔和宁静的晚霞。

首句“亭午发胥门,暮泊宝带桥”描写了诗人在一天中的时间变化,由中午出发,到傍晚泊船,时间的变化给诗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第二句“回首望荒台,风雨何萧萧”则是诗人对荒台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台如今的荒芜感到惋惜。

第三、四、五、六句都是对夜晚景色的描写,通过吴江塔的高耸入云,江神的猛烈鼓浪,以及村火的出现,展现了夜晚的热闹和喧嚣。

最后一句“推篷一盱衡,烟光澹晚潮”则是诗人在船上的感受,推篷一看,只见晚霞映照着晚潮,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