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里心常觉,尘中人岂知。
柴门独掩后,春草复生时。
泽国为渔晚,江湖好道迟。
总能谈寂寞,只费子云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写出全诗,再写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根据对全诗的理解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艺术特点即可。
第一首:首句点出时间是在“早春时节”,这是斋居闲居的心境,是静谧的;第二句是说在这样静谧的心境里,作者感到自己的心常觉到一种清冷之感,而尘世中的人们却浑然不觉。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把人比作“泥牛入海”一般,没有下文,第三句“柴门独掩后”承接上句,说诗人自己闭门谢客,独自在斋室中闲居。第四句写春天草长了又生,暗示着春天来了。“复生时”与前文的“常觉”照应,说明这种心境已经持续很久了。第五句以渔夫之晚归比喻自己的晚景。第六句写自己在江湖上好道,但好道也迟。末句说自己总是谈论寂寞,只有子云(扬雄)能谈得起来。
第二首:首句“泽国”是说国家。作者在这里用一个反诘句:“难道国家还是像过去那样吗?”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接着写自己喜欢隐居,认为渔樵耕读是人生最好的归宿。“江湖”三句是说,自己喜爱隐居,所以选择在江湖间过上悠闲的日子。尾联写到“总能谈寂寞”,表明自己有高超的才华,能够谈得来寂寞,“只费子云辞”则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作者认为自己的才华胜过扬雄。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退居闲居后的闲情逸志。第一首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第二首则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两首诗都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适情趣。诗人在这首诗中借物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答案】
《早春斋居漫兴二首》
(其一)
静里心常觉,尘中人岂知。
柴门独掩后,春草复生时。
泽国为渔晚,江湖好道迟。
总能谈寂寞,只费子云辞。
译文:
寂静之中常常觉得孤独,尘世中的人又怎能理解我的心?
独自关门之后,春草又重新生长。
泽国的捕鱼人已归去,江南的江水还在等待。
我总喜欢谈论寂寞,只是需要扬雄的辞藻。
赏析:
这是一首闲居之作。
首句点出时间是在“早春时节”,“斋居”二字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这是斋居闲居的心境,是静谧的。第二句是说在这样静谧的心境里,作者感到自己的心常觉到一种清冷之感,而尘世中的人们却浑然不觉。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把人比作“泥牛入海”一般,没有下文。第三句“柴门独掩后”,承接上句,说诗人自己闭门谢客,独自在斋室中闲居。第四句写春天草长了又生,暗示着春天来了。“复生时”与前文的“常觉”照应,说明这种心境已经持续很久了。第五句以渔夫之晚归比喻自己的晚景。第六句写自己在江湖上好道,但好道也迟。末句说自己总是谈论寂寞,只有子云(扬雄)能谈得起来。
《其二》
泽国为渔晚,江湖好道迟。
总能谈寂寞,只费子云辞。
译文:
泽国的捕鱼人已归去,江南的江水还在等待。
我总喜欢谈论寂寞,只是需要扬雄的辞藻。
赏析:
这是一首闲居之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身处泽国之地,捕鱼之人早已离去,而江南的水乡仍然等待着渔夫归来。诗人以这样的画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向往。然而,这种宁静的画面并不能带给他内心的平静,反而使他更加感到寂寞和孤独。于是,他在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总喜欢谈论寂寞,只是需要扬雄的辞藻。”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退居闲居后的闲情逸志。第一首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第二首则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两首诗都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适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