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首一登眺,春城花草繁。
江山回楚国,烟霭散荆门。
水阔晴空写,风高夕浪翻。
襄阳冠盖里,甲第敞朱轩。

岘山望汉江

岘首一登眺,春城花草繁。

江山回楚国,烟霭散荆门。

水阔晴空写,风高夕浪翻。

襄阳冠盖里,甲第敞朱轩。

诗句释义与译文

第一句:“岘首一登眺,春城花草繁。”

  • 注释: 岘首,即今湖北宜城东南,因岘山而得名;登眺,登山远眺。春城指襄阳城,春天时草木繁茂。
  • 译文: 登上岘山之巅眺望远方,只见春天的襄阳城内,草木茂盛,百花盛开。

第二句:“江山回楚国,烟霭散荆门。”

  • 注释: 楚地,指古代楚国地区在现在的湖北一带;江山,指山脉和河流;烟霭,指云雾;荆门,即荆州的城门。
  • 译文: 站在岘山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江山仿佛回到了楚国时期,而云雾缭绕之中的荆门也显得愈发清晰。

第三句:“水阔晴空写,风高夕浪翻。”

  • 注释: 写,描绘、显示;高风劲草,形容气势雄壮;夕浪,傍晚的波浪。
  • 译文: 水面宽阔,晴朗的天空下,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天边的云彩都拍打下来。

第四句:“襄阳冠盖里,甲第敞朱轩。”

  • 注释: 冠盖,指官员们的帽子和车盖;甲第,指官邸;敞,打开;朱轩,红色华丽的车轩。
  • 译文: 在襄阳城中,那些达官贵人的府邸都敞开了朱红色的门轩,显得格外豪华气派。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岘山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岘首”、“春城”等意象不仅描绘出了襄阳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暗示了襄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比“江山”、“烟霭”等自然景象与“冠盖”、“甲第”等人文景观,诗人表达了对于襄阳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对个人地位和财富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物质的渴望,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