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林栖鸟冷,曙听语檐间。
争盼朝暾出,移羽就其暄。
篱外犬忽吠,有客至我门。
问客何能早,云从远道还。
命仆烧松火,炊黍慰劳烦。
而我尚慵卧,见客生愧颜。
【注释】
晓闻:清晨听说;兼呈:也来拜访;远客:远方来的客人。
霜林:霜打的树林。栖鸟:栖息在树的鸟。冷:寂静无声。
曙听:清晨聆听。语檐间:从屋檐上传来的鸟鸣声。
争盼朝暾出:争相等待朝阳升起。
移羽就其暄:将鸟儿迁移到有阳光的地方。
篱外犬忽吠,有客至我门:门外突然传来狗叫的声音,是有人来了。
问客何能早,云从远道还:询问客人为什么来得如此早,原来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命仆烧松火,炊黍慰劳烦:让仆人去烧松明火,用来煮饭来慰劳辛苦一天的人们。
而我尚慵卧,见客生愧颜:而我却懒得起床,见到客人反而感到惭愧。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主人对远方朋友来访而备酒款待的酬酢诗。前六句描写诗人早起倾听屋檐上寒鸦啼叫声和迎接远来的朋友,以及准备酒食招待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因自己未能起床接待客人而感到惭愧。此诗语言平易浅近,却富有情味,表现了主人热情好客的情怀。
“晓闻”,即“晨闻”,早晨听到,指听到屋檐上寒鸦的叫声。“霜林栖鸟冷”,是说霜打树林里的鸟儿都躲在树丛中休息了,只有寒鸦还在枝头啼叫不已。“栖鸟”指栖息在树木上的鸟类。《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凉风始至,候雁来。”可见此时寒鸦已经来临。“冷”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栖息状态,又暗合了诗人的心境。“曙听语檐间”一句承上启下,表明诗人是在黎明时分听到屋檐上乌鸦的啼叫声,才起床开门迎接朋友的。“语檐间”,即“语檐下”,指屋檐上。这里用了一个动词“听”,一个名词“语檐间”(即屋檐),把诗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等描写得十分真切。
“争盼朝暾出”,是说鸟儿争相盼望着太阳出来照耀大地。“争盼”二字写出了鸟儿急切的心情。“朝暾出”,即“朝阳升”。这里的“朝”通“潮”,“暾”古同“暖”,指太阳刚从东方露出一点时发出的微微的暖意。这句诗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心情。诗人在黎明时分看到天边渐渐亮起来,知道太阳即将出来,于是赶紧打开房门,迎候远道而来的故人。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
“移羽就其暄”,意思是把鸟儿迁到有太阳照射的地方。“暄”指温暖。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也表现出他殷勤好客的性格。
“篱外犬忽吠”,是说篱笆外的狗忽然吠起来。这句诗既承接上句,表明诗人已经打开了大门迎接客人,又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有客至我门”,是说有一位朋友来到我的门前。“有客”,指远道而来的朋友。“客至”,是指客人到来。“我门”,即我的门口。这句诗既表明友人已经到了家门口,又点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为下文的“问客何能早”作了铺垫。
“问客何能早”,是说询问客人为什么来得如此早。“何能早”,即为什么能够这样早,即为什么来得如此之早。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远道而来的惊喜之情,又表明诗人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未能出门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所以感到抱歉。
“云从远道还”,是说云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了。“从”,作连词用,表示目的或结果。“云从远道还”,意思是说是云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了。这句诗既表明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又为下面写诗人为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忙碌的场景做了铺垫。
“命仆烧松火,炊黍慰劳烦”,是说让仆人去烧松明火以煮饭来犒劳辛劳一天的人们。“炊黍”,即煮黍(小米)。“慰劳烦”,意思是慰劳辛勤劳动的人。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为了款待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忙乎的场面,又写出了诗人殷勤好客的性格。诗人在得知客人要来的时候,便提前做好饭菜,以待宾客到来。当诗人听到狗叫,发现友人已到门前时,他立即吩咐仆人点燃松明火做饭,以此来安慰那些辛苦劳作的人们。这四句诗通过写诗人为款待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忙碌的场景,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殷勤好客的性格。
“而我尚慵卧”,是说而我自己却懒得起床。“而”,表转折。“慵卧”,即懒睡,形容人懒得起床的样子。这句诗既表明诗人由于自己懒散而没有起床迎接客人,又暗示了他内心的愧疚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见客生愧颜。”是说看到客人来了而感到惭愧。“见客”,指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生愧”,即感到惭愧。这两句话既总结了前面的情节,也点明了主题。诗人虽然由于自己的懒惰而没能起床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而感到抱歉,但当他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时,他感到了一种惭愧的心情。这种惭愧既是对自己懒惰的自责,又是对朋友远道而来的谢意。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早晨听到屋檐上乌鸦啼叫声、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以及忙碌地准备食物招待客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叙述,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及对朋友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