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晖抱芳意,丛桂结遐忱。
风光散繁蕙,云色留松阴。
玩景陟书台,台石蘼芜侵。
梁王悦坟典,兼之山水音。
探奥坐萝石,咀藻登山岑。
选学出名贤,炳焕为儒林。
用物岂不弘,精爽亮难沈。
恍惚烟云间,魂魄时自临。
怀人允在昔,睹迹乃以今。
愿修涧沚毛,一罄平生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昭明读书台”“译文”,然后根据要求圈定诗句,再结合注释和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题干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昭明读书台”译为:
昭明帝曾经在山中建了一座读书台,山上有茂密的松柏和桂树,风景秀丽宜人。
“晴晖抱芳意,丛桂结遐忱”,译为:
晴朗的太阳照耀着芳草,丛生桂花寄托着远大的情怀。
“风光散繁蕙,云色留松阴”,译为:
山风送来芬芳的花草香气,松林里弥漫着清幽的雾气。
“玩景陟书台,台石蘼芜侵”,译为:
登上高台,欣赏美景,台上苔藓长满石头。
“梁王悦坟典,兼之山水音”,译为:
梁武帝喜爱坟典,并且还喜爱山水音乐。
“探奥坐萝石,咀藻登山岑”,译为:
坐在藤萝覆盖的石头上,咀嚼着山间的草木,攀爬着山巅的岩石。
“选学出名贤,炳焕为儒林”,译为:
在这里学习的人都是名士贤才,他们成就辉煌显赫而成为儒学的领袖。
“用物岂不弘,精爽亮难沈”,“用物”指使用各种物品,“精爽”指精力、精神。
译为:
使用物品难道不宽广吗?精力旺盛难以沉沦。
“恍惚烟云间,魂魄时自临”,译为:
恍若身在烟雾云气之中,魂魄不时地飘来飘去。
“怀人允在昔,睹迹乃以今”,译为:
怀念的人就在从前,看到遗迹现在又可以见到。
“愿修涧沚毛,一罄平生心”,译为:
我愿像山涧小溪边的野草那样坚韧,倾尽一生的心志。
【赏析】
《昭明读书台》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昭明读书台的景色,表达了对昭明帝和梁武帝的喜爱之情,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追求。全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首联点题,写昭明读书台的自然景色。“昭明”即昭明帝萧统,字德辉。“读书台”是他在天监初年所建,因当时萧衍称帝后曾在此阅读经史典籍而闻名于世。“抱芳意”“遐情”,表明诗人对昭明帝的崇敬之情。“抱芳意”与“寄遐情”相照应,写出诗人对这位帝王的追念之意。
颔联写昭明读书台的景物特点。“晴晖”指日光明媚;“芳”指芳香,引申为美好、美好景物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说:晴朗的阳光照射着芳香的草木,丛生的桂花寄托着远大的情怀。“芳”字不仅写出了草木之美,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颈联进一步渲染读书台的秀美风光。诗人登高临远,极目四望,只见“茂松”郁郁葱葱,绿荫浓密;“白云”缭绕山间,云雾缭绕。这一联描写的是读书台上的松、云景色,也暗喻了读书台的高峻险要。“松阴”“云影”,形象生动传神,富有动感。
尾联写诗人凭眺远山的感受。诗人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山环抱,峰回路转,山势起伏跌宕,层峦叠嶂。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群山,心中无限感慨。他想到自己已到暮年,但功名事业尚未有成,不禁感慨万分。他想到昭明帝曾在此读书,梁武帝也曾在此吟咏,于是更加思念他们。他想到自己虽已老朽不堪,但精神却依然健旺,因此感到欣慰。最后,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恍惚烟云间,魂魄时自临。”
全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