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未解邯郸围,燕丹新自秦城归。
仰天叩心发长叹,燕山六月寒霜飞。
质子当年苦拘迫,马为生角乌头白。
归来倾国思报仇,不知谁是桥边客。
忽闻燕市多侠徒,时相哭泣时欢呼。
百金求得赵七首,千里献将燕地图。
慷慨于期头在箧,落日征车犹未发。
声断谁知筑里心,歌残试看冠中发。
荆卿一去不复还,至今易水流潺潺。
黄沙迢迢照孤月,只今行者凋心颜。

燕歌行

咏怀边塞壮烈,赞英勇不屈

燕歌行,诗如其名,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画卷。高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激昂的画面。

首句“秦军未解邯郸围”,勾勒出战争的紧张场景。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然而,赵国军队却始终未能攻破邯郸城,这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残酷和赵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第二句“燕丹新自秦城归”,为我们带来了一位英雄人物——燕丹。他曾经在秦国受困,如今归来报国,决心为国家复仇。他的壮志豪情,让人为之振奋,也为后续的情节奠定了基调。

第三句“仰天叩心发长叹”,描绘了燕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无奈的长叹,但内心的坚定和勇气却从未动摇。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燕丹的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

第四句“燕山六月寒霜飞”,以燕山的严寒反衬燕丹的英勇无畏。尽管环境恶劣,但他却勇往直前,毫不畏惧。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学习的。

第五句“质子当年苦拘迫”,揭示了燕丹被迫离开家乡的痛苦经历。他曾经被软禁在秦城,无法自由地行动,这让他倍感孤独和无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第六句“马为生角乌头白”,以马的形象比喻燕丹的白发。马生角时,毛发变得乌黑,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力量的积蓄。同样,燕丹虽然年老体衰,但却依然坚守着为国家复仇的决心。

第七句“归来倾国思报仇”,展现了燕丹归来时的壮丽景象。他的归来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敬佩和爱戴。然而,他也深知自己的使命艰巨,时刻准备为国家付出一切。

第八句“不知谁是桥边客”,暗示了燕丹归来后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一切,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这种无奈和迷茫,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感受到的情绪。

第九至十一句“忽闻燕市多侠徒,时相哭泣时欢呼”,描绘了燕市中的热闹场面。这里汇聚了众多的侠士,他们或喜或悲,或哭或笑,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些侠士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忠诚、勇敢和爱国的精神。

第十二句“百金求得赵七首”,展示了燕市侠士们的慷慨行为。为了报答燕丹的恩情,他们不惜花费巨款,只希望能将燕丹斩首以谢天下。这种大义凛然的行为,让人深感钦佩和感动。

第十三至十六句“千里献将燕地图,慷慨于期头在箧,落日征车犹未发,声断谁知筑里心,歌残试看冠中发”,分别描绘了燕丹的牺牲和诗人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燕丹的牺牲,表达了对其忠诚和勇敢的敬佩;通过描绘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最后一章“荆卿一去不复还,至今易水流潺潺”,以荆轲的故事结束全诗。荆轲为报燕太子丹之知遇之恩,毅然前往刺杀秦王,虽身死未成,但其英勇事迹却传颂千古。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对燕丹壮烈牺牲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燕丹的刻画和对战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诗人通过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战争世界。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燕丹的赞美和对现实的反思,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和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