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之秋虏大入,渡桑越碣逾古北。烽火夜照甘泉宫,旌竿昼蔽长安陌。
驱我士女蒙毳衣,屠我牛羊为湩食。镇臣气丧,边将兵弛。
侵职滥官,勤王者死。决胜岂有帷中谋,主和遂贻城下耻。
天子旦集廷臣议,日中不决犹素纸。蜀郡才华久称赵,慷慨挺身言致讨。
书生由来剑术疏,往系单于惟饵表。议上始觉龙颜开,司马授策,宗伯举杯。
登陴一呼,疾声震雷。胡儿跃马趋风回,群工献寿咏康哉。

【注释】

庚戌:年干。桑越碣: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甘泉宫:汉武帝所建的宫殿,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长安: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毳衣:毛皮衣服,这里指胡人的衣服。屠:屠杀,这里是掠夺的意思。镇臣:镇守边疆的官员。气丧:沮丧。边将兵弛:边关将领懈怠。侵职滥官:侵扰本职工作,滥竽充数。勤王:为君主效力。决胜:决定战事的胜利或失败。帷中谋:宫中的谋略。主和:向敌人求和。蜀郡:郡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才华:才能。赵:指赵国,战国七雄之一。慷慨挺身言致讨:慷慨激昂地表示要讨伐敌人。书生:读书人。剑术疏:剑术不高。往系单于惟饵表:过去匈奴曾用诱降之计来俘获单于,这里说汉朝用同样办法来对付他们。议上:朝廷。司马:掌管军政的高级武官。授策:授予计策。宗伯:太常寺长官。登陴:登上城墙。一呼:一呼喊。疾声震雷:声音如雷鸣。胡儿:指匈奴人。跃马趋风回:骑马疾驰而归。群工:百官、群臣。献寿咏康哉:为皇帝祝寿颂扬。康哉:快乐的样子。

【译文】

庚戌年深秋,敌骑大举入侵,渡过桑榆山,越过碣石山向北进犯。烽火照见甘泉宫,旌旗白天遮蔽着长安街。驱赶我士兵百姓,穿上毛裘衣服;屠戮我牛羊牧畜,作为食物。镇守边疆的大臣们沮丧了,边境上的将士们松懈了。侵扰本职工作,滥竽充数的人很多,为君主效力的人却死了。决定战争胜负,岂能只在宫廷里谋划,主动求和就给敌人耻笑。天子早晨召集群臣讨论此事,中午还不能决定。蜀郡有才德久负盛名的赵国人,慷慨激昂表示要讨伐敌人。书生剑法不高,过去匈奴曾用诱降之计俘虏单于,现在用同样办法对付他们。朝廷开始意识到皇帝的脸面是开的,司马授给他计策,太常寺长官举杯劝酒。登上城头一呼叫,声音像雷一样震动。匈奴人骑马疾驰而回,群臣献上祝寿词歌颂皇帝安康。

【赏析】

此诗写汉宣帝时期匈奴入侵之事。首段写敌军入寇之凶猛,后段写汉军反击之英勇,并揭露其失败的原因,最后以赞颂汉宣帝的功绩作结。全诗结构完整严谨,气势雄浑悲壮。

前半部分写敌军入寇之势之猛。首句“庚戌之秋”,点明时间是农历庚戌年秋天,即公元前80年秋季;第二句“虏大入”,说明敌人的人数多而且兵力强大。第三句“渡桑越碣逾古北”,写敌人从北方进入中原的行径。第四句“烽火夜照甘泉宫”,写敌人进犯的紧急情况。第五句“旌竿昼蔽长安陌”,写敌人进犯的规模之大。

后半部分写汉军反击之勇。第六句“驱我士女蒙毳衣”,写敌人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第七句“屠我牛羊为湩食”,写敌人烧杀抢掠的罪行。第八句“镇臣气丧,边将兵弛”,写前线将领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第九句“侵职滥官,勤王者死”,写贪官污吏的横行霸道使勤王之士死亡殆尽。第十句“决胜岂有帷中谋,主和遂贻城下耻”,写汉宣帝果断决策,不与敌人讲和,终于取得胜利。最后两句“天子旦集廷臣议……蜀郡才华久称赵,慷慨挺身言致讨”,赞扬了汉宣帝的英明果断和爱国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反侵略情绪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反映了汉宣帝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团结一致的局面。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一是叙事详略得当,语言简练生动。二是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诗中没有过多的铺陈描写,而是紧紧围绕着战争这一中心,通过简洁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是对比鲜明突出,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诗中的正面英雄与反面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读者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以及捍卫祖国的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