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深林雪后天,野樵归担耸寒肩。
踏残白鹤山头雪,斫尽青松岭上烟。
短笛数声离谷口,长歌一曲到窗前。
清音入耳忘尘虑,闲咏丁丁伐木篇。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关键词句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薄暮深林雪后天,野樵归担耸寒肩。”描绘了一幅雪后山景图,“薄暮”是时间;“深林”“雪后天”是地点;“野樵”是人物;“耸寒肩”是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喜爱。
“踏残白鹤山头雪,斫尽青松岭上烟”,描绘了一幅山林图,“踏残白鹤山头雪”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斫尽青松”写出了作者对砍柴生活的艰辛,“烟”写出了作者对山林的向往。
“短笛数声离谷口,长歌一曲到窗前。”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短笛”是声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长歌一曲到窗前”写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到窗前”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音入耳忘尘虑,闲咏丁丁伐木篇”描绘了一幅劳动图,“清音”是声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忘尘虑”写出了作者对这种劳动方式的喜爱,“闲咏丁丁伐木篇”写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傍晚时分,在深密的树林里,雪天之后,野樵夫扛着柴回家,他耸起肩膀。
踏碎山上的雪,砍光山上的烟。
短笛声从谷口传来,长歌从窗户前飘来。
听到美妙的音乐,我忘记了世俗的忧虑,吟咏着那丁丁伐木的歌。
赏析:
《章方伯尚素家山十景之四》:这是一首描绘景色的小诗,全诗以白鹤山、青松岭为背景,通过描写樵夫砍柴、吹笛、唱歌等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薄暮深林雪后天”,描绘了一幅雪后山景图。“薄暮”是时间,表明了这是黄昏时刻,天色已晚;“深林”是地点,描绘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雪后天”则是天气状况,即雪后天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地之上。这一描述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营造了一种清新、纯净的氛围。
第二句,“野樵归担耸寒肩”,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山林图。“野樵”是人物,指的是在深林中劳作的樵夫;“归担耸寒肩”则描绘出了他们的劳累状态。这一句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樵夫们辛勤劳作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坚韧与不屈。同时,这句话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踏残白鹤山头雪”和第四句“斫尽青松岭上烟”,则分别描绘出了一幅山林图。“踏残白鹤山头雪”描述了樵夫们行走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斫尽青松岭上烟”则描绘出他们在砍柴时挥动斧头的情景。这两处描写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真实。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以及樵夫们的辛勤与坚韧。
“短笛数声离谷口,长歌一曲到窗前”,则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幅田园生活图。“短笛”是声音,它传递出一种悠扬而深沉的旋律;“长歌一曲到窗前”则描绘出了一幅音乐画面:歌声悠扬,仿佛能够穿越窗户,传到窗外的听众耳中。这一部分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与向往。整首小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诗意般的美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