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渚蒹葭扑晴雪,蓼花暗染猩猩血。
七月八月江水深,戏藻穿蒲饱鱼鳖。
大船小船高揭篷,罾罩竞入洄流中。
碧涛徐卷手初举,锦鳞翠鬣翻秋风。
个个肥鲜真可爱,石火争敲煮鲑菜。
收筒欲向浦口归,携筐拟就沙头卖。
船尾儿牵阿母裳,瓦盆酒熟爷试尝。
母笑持飧儿待哺,浑家共乐云水乡。
尽日忘情对鸥鸟,万事无萦贫亦好。
却嫌富贵有危机,此身甘伴沧浪老。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夏得中的《捕鱼图》,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
首先看第一句:“烟渚蒹葭扑晴雪,蓼花暗染猩猩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岸边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菖蒲,它们在晴空中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花,而那些蓼花也像是被鲜血染红一样,美丽动人。这里的“烟渚”指的是江面上雾气缭绕的地方,“蒹葭”是指长在水边的芦苇,“晴雪”则形容这些芦苇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样子。而“蓼花”则是蓼草上的花朵,颜色鲜艳,与“猩猩血”相映成趣,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接下来是第二句:“七月八月江水深,戏藻穿蒲饱鱼鳖。”这句话的意思是:进入七月八月后,江水变得十分浑浊,鱼儿虾蟹都游到了水底,人们只能在浅水区捕捉小鱼小虾来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这里的“七月八月”指的是农历的七、八月份,是一年中鱼虾最肥的时候。而“江水深”则是指此时江水变得浑浊,不利于捕捞。而“戏藻穿蒲饱鱼鳖”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江水中捕鱼的场景,他们身穿蓑衣,手持网兜,在浅水区穿梭自如,捕捉到了许多鱼虾。
第三句:“大船小船高揭篷,罾罩竞入洄流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大有小的船只纷纷升起了帆篷,开始在江面上航行。而那些用竹篾或藤条编织而成的渔网(即“罾罩”)也争先恐后地潜入了水流湍急的河湾处去捕捞鱼虾。这里的“高揭篷”则是指船只扬起帆蓬,准备航行的意思。而“罾罩”则是一种捕鱼工具,由竹篾或藤条编织而成,形状类似一个大漏斗,中间留有一个开口,用于捕捞水中的鱼类。
第四句:“碧涛徐卷手初举,锦鳞翠鬣翻秋风。”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波浪逐渐平息,渔民开始用手抛网捕鱼,而那些鱼虾在水中翻腾跳跃,好像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一样。这里的“碧涛”则是指江水的颜色,通常是青绿色,而“秋风”则是指秋季的凉风。而“锦鳞翠鬣”则形容鱼身上的鳞片色彩斑斓,非常美丽。
第五句:“个个肥鲜真可爱,石火争敲煮鲑菜。”这句话的意思是:捕获的鱼虾都非常肥美新鲜,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一下。这里的“鲑菜”是指一种用鱼做成的菜肴,而“石火争敲”则形容这种菜肴制作时的情景,需要用石磨将鱼肉磨成粉末,然后再用木槌敲打成浆状。
第六句:“收筒欲向浦口归,携筐拟就沙头卖。”这句话的意思是:收拾好渔具准备回家,打算在靠近江边的沙滩上摆摊卖鱼。这里的“浦口”则是指江边的入海口,而“沙头”则是指靠近江边的小岛或沙滩。
第七句:“船尾儿牵阿母裳,瓦盆酒熟爷试尝。”这句话的意思是:船上的人把母亲的衣服拽到船尾,让她坐在船头,自己则坐在船尾吃晚饭。这里的“阿母裳”是指母亲的衣裳,而“瓦盆酒”则是一种用陶器制成的酒器,可以用来盛放酒液。而“爷试尝”则表示父亲在品尝这顿晚餐时的乐趣和满足感。
第八句:“母笑持飧儿待哺,浑家共乐云水乡。”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笑着端来了饭菜,让孩子们等着吃饭,整个家庭都在享受这美好的乡村生活。这里的“混家”则是指全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而“云水乡”则是指一个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色。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一个渔夫家庭生活的片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通过渔夫们辛勤劳作、收获成果以及家庭亲情的温馨氛围,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和家庭的珍视。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