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谈玄宅,偏令问字过。
客当莲社满,人比竹林多。
霁月流丹嶂,飞星度绛河。
毋悲秋夕永,散发向藤萝。

【注释】:

  1. 岂是谈玄宅:哪能说是清静的玄学之居。
  2. 偏令问字过:偏偏使谈论学问的人聚集过多。
  3. 客当莲社满:客人中,应当有像莲花那样高洁的人。
  4. 人比竹林多:人中,应当有很多像竹子一样清高的贤士。
  5. 霁月流丹嶂:晴朗的月亮照耀着丹霞般的山峰。
  6. 飞星度绛河:星星飞过红河。
  7. 毋悲秋夕永:不要悲伤秋夜漫长。
  8. 散发向藤萝:披散头发向着藤萝树走去。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夜聚会的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情、学问和自然的赞美。

首句“岂是谈玄宅”,诗人以反问的方式开篇,表达了对玄理之学的向往和追求。玄理之学,即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宇宙万物的本质、起源和变化规律等重大问题。诗人在这里用“宅”字,寓意自己的心之所向,即追求真理、探求知识的地方。

第二句“偏令问字过”,则是在表达对学问之人的热情接待和交流。这里所说的“问字”,是指探讨学问、切磋技艺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与志同道合者交流的热切期待。

第三句“客当莲社满”,进一步强调了聚会的盛大和热闹。莲社,原指佛教徒结集修行之地,后来也引申为文人雅集之所。诗人用“莲社满”来形容宾客众多的景象,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珍视,也展示了聚会的盛况。

第四句“人比竹林多”,则将聚会中的人才比喻为竹林中的竹子,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赞赏。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质,诗人借此赞美聚会中的各位贤才都具备这样的品质。

第五句“霁月流丹嶂”,描绘了晴空万里、月光如水的美景。这里的“霁月”,指的是雨后天晴的月亮,“流丹嶂”则形容月光洒落在山峰上,仿佛给山峰涂上了一层红色的光晕。诗人通过这一景象,展现了聚会时的宁静和谐。

第六句“飞星度绛河”,则运用了天文景象来描绘聚会的壮丽。这里的“绛河”,是指银河中的红色部分,“飞星度绛河”则形象地描述了星光闪烁、穿梭于银河之中的景象。诗人用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聚会时天空之美的赞美。

最后两句“毋悲秋夕永,散发向藤萝”,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通过“散发向藤萝”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对自然的喜爱。这里的“散发”,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披散头发,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放下世俗的束缚,享受自然的恩赐。诗人用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聚会的场景描绘和对友情、学问和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人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秋夜画面,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深眷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