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然清兴逐菰蒲,万顷玻璃浸画图。
水泛瀛州环叠岛,山悬方丈插平湖。
传声箫管时闻越,倒影楼台尽入吴。
昏黑更须临绝顶,蚤知能赋属吾徒。

【注释】:

1、槜李:古地名,今属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沈纯父:沈辽,字纯父,宋代诗人,著有《渔隐丛话》。陈茂才:即陈师道,字无己,北宋诗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烟雨楼:在槜李县南,相传是晋代文学家陶潜的旧居,后为陈师道所建。

2、泠然:形容清凉寂静。菰蒲:一种水生植物,这里借指湖中菰草。万顷:极言湖面之广。玻璃:比喻湖面如镜,晶莹剔透。画图:泛指美丽的风景画。

3、瀛州: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三神山之一,传说中有仙人居住。方丈:梵语“摩耶”的音译,意为“妙”,这里指山峰。瀛洲环叠岛:指湖中岛屿错列,环绕如环。

4、传声:此处借指箫管声,箫管声可以传得很远,所以称“传声”。时闻越:有时听到越地的音乐声。越,指浙江地区。

5、倒影楼台尽入吴:倒影楼台,即湖中的倒影。吴,指南方地区。

6、昏黑:天色昏暗。更须:更加。绝顶:山顶。

7、蚤知能赋属吾徒:蚤知,早知道;属,归属。这里指作者对陈师道的才能早有所知。

【译文】:

湖中菰蒲生长,湖面清澈如同明镜,万顷湖面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湖水泛舟,就像行驶在瀛州的海岛之上,山峦高耸,犹如插在平湖之中的仙峰。湖面上传来阵阵箫管之声,仿佛来自越地;倒影在水中的楼台亭阁都进入了吴地。傍晚时分,天色已暗,我还要登上山顶,因为我早就知道陈师道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全诗以湖光秋色为背景,以清幽宁静为基调,通过对烟雨楼和湖上风光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陈师道的敬慕之情。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富有文化内涵。

首联“泠然清兴逐菰蒲,万顷玻璃浸画图。”描写的是诗人乘船游湖时的所见所感。“泠然”,指清凉寂静之感;“清兴”,即清新愉悦的心情。菰蒲,即茭白,生长在浅水处的一种植物,这里借指湖水;“玻璃”,用来形容湖水如镜般清澈明净。此句通过描绘湖中菰蒲的生长环境与湖面如镜的清澈,以及湖中倒映的景物之美,营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轻松。

颔联“水泛瀛州环叠岛,山悬方丈插平湖。”继续展开对湖中美景的描述。“瀛州”、“方丈”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这里将湖景比作仙境中的瀛州和方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中岛屿的错落有致和山峰的高耸入云。这一联不仅展现了湖景的美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整首诗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颈联“传声箫管时闻越,倒影楼台尽入吴。”“传声”指的是箫管之声传播得很远,因此能够听到越地的音乐声;而“倒影”则是指水中景物的倒影映照在水面上。这两句通过描绘湖中倒影的景象,进一步展现了湖面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陈师道的敬慕之情。

尾联“昏黑更须临绝顶,蚤知能赋属吾徒。”“昏黑”指的是天色昏暗,而“更须”则是更加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登高望远的愿望,因为只有站在山顶上才能更好地欣赏到湖上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陈师道才华的认可,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文人。

这首诗整体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描绘,又有深刻的人文情怀表达。通过对湖光秋色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陈师道的敬慕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