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夙负斗山望,路途二鸟重低徊。
千年至道转寥落,重见周程起濓洛。
紫阳之巅异人出,一扫蓁芜继绝学。
我明设教崇成均,十三学政分儒臣。
七经训诂行海宇,仿佛云汉垂星辰。
关中江右两督学,景明献吉真间作。
才名气节天下传,渺渺斯文未有托。
武夷之山何嶙峋,丹梯百尺连高旻。
我师笃生任斯道,挽回一发伸千钧。
周情孔思实天纵,玉质金相本梁栋。
年少亲承明主知,时来却为苍生用。
三吴才士集如云,帝遣真儒下汉庭。
伏生晁错岂知道,丁宽孟喜空谈经。
一麾暂驻吴山麓,已见清风走南服。
坐席江声走具区,褰帷海色明天目。
鲁国生徒遍品题,当筵彩笔飘虹霓。
漫拟真人过函谷,共看夫子在关西。
王良造父本精识,雷焕张华渺难及。
台上俄看万马空,狱中解使双龙出。

诗句解析

  1. 昌黎夙负斗山望,路途二鸟重低徊。——表达了诗人对昌黎(即韩愈)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
  2. 千年至道转寥落,重见周程起濓洛。——回顾了周程(指周敦颐)濂洛(指邵雍、程颢、程颐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 紫阳之巅异人出,一扫蓁芜继绝学。——描述了紫阳山(可能指的是江西铅山)有一位杰出的学者出现,他扫除了旧有的学术障碍,接续了中断的学术传统。
  4. 我明设教崇成均,十三学政分儒臣。——强调明代的教育重视普及,设立了多个教育机构,选拔了一批儒雅的官员来管理这些学校。
  5. 七经训诂行海宇,仿佛云汉垂星辰。——描述了七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训诂工作遍布四海,宛如天上的星河般璀璨。
  6. 关中江右两督学,景明献吉真间作。——提到了在关中地区(可能指陕西一带)和江右地区(可能指江西一带)都有教育督导的工作,其中以景明和献吉为代表。
  7. 才名气节天下传,渺渺斯文未有托。——赞扬了那些有才华、有气节的人,他们的名声和节操被广泛传播,但真正的学问却无人继承。
  8. 武夷之山何嶙峋,丹梯百尺连高旻。——描述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以及攀登武夷山的过程,象征着学问的艰难和崇高。
  9. 我师笃生任斯道,挽回一发伸千钧。——表达了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决心挽救濒临失传的学问,使之发扬光大。
  10. 周情孔思实天纵,玉质金相本梁栋。——赞美了周代的情感和孔门的学说,它们都是上天赋予的宝贵财富,像梁栋一样支撑着整个国家。
  11. 年少亲承明主知,时来却为苍生用。——年轻时有幸受到明君的赏识,但后来却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奋斗。
  12. 三吴才士集如云,帝遣真儒下汉庭。——描述了江南地区的才子们众多如云,皇帝派遣他们到朝廷任职,成为真正的儒者。
  13. 伏生晁错岂知道,丁宽孟喜空谈经。——批评了伏生(可能指的是汉代的伏生)和晁错等人只是空谈经书,而不是真正地理解并传授学问。
  14. 一麾暂驻吴山麓,已见清风走南服。——表示自己暂时停留在吴山之麓,已经能感受到那里的清风徐来,象征着自己的学问和品行已经得到认可。
  15. 坐席江声走具区,褰帷海色明天目。——描述了坐在江边的席位上,可以听到江声潺潺;拉开帷幔,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涛和天空的明亮。
  16. 鲁国生徒遍品题,当筵彩笔飘虹霓。——形容鲁国的弟子们齐聚一堂,共同品评学问;当众挥毫泼墨,彩笔飞舞,如同彩虹般绚烂。
  17. 漫拟真人过函谷,共看夫子在关西。——设想自己能够像传说中的圣人一样穿越函谷关,与孔子一起在关西讲学。
  18. 王良造父本精识,雷焕张华渺难及。——赞美了王良(古代传说中的善于驾驭马车的人)和造父(古代传说中的善于驯马的人),他们都具有精湛的技能和见识。
  19. 台上俄看万马空,狱中解使双龙出。——形容台上突然看不到战马,原来是因为监狱中的犯人被释放;又描述狱中的双龙(可能指犯人或囚犯)被放了出来。

译文
昌黎夙负斗山望,路途二鸟重低徊。
千年至道转寥落,重见周程起濓洛。
紫阳之巅异人出,一扫蓁芜继绝学。
我明设教崇成均,十三学政分儒臣。
七经训诂行海宇,仿佛云汉垂星辰。
关中江右两督学,景明献吉真间作。
才名气节天下传,渺渺斯文未有托。
武夷之山何嶙峋,丹梯百尺连高旻。
我师笃生任斯道,挽回一发伸千钧。
周情孔思实天纵,玉质金相本梁栋。
年少亲承明主知,时来却为苍生用。
三吴才士集如云,帝遣真儒下汉庭。
伏生晁错岂知道,丁宽孟喜空谈经。
一麾暂驻吴山麓,已见清风走南服。
坐席江声走具区,褰帷海色明天目。
鲁国生徒遍品题,当筵彩笔飘虹霓。
漫拟真人过函谷,共看夫子在关西。
王良造父本精识,雷焕张华渺难及。
台上俄看万马空,狱中解使双龙出。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在担任国子监祭酒期间所作的一篇赋文。通过对河洛地区的描述和对历史上儒学人物的追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愿望。诗中提到了多位历史人物,包括孔子、颜回、曾参等,这些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场景,展现了河洛地区的美景和文化氛围。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体现了韩愈对儒学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