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洲宛在水中央,不种闲花只种桑。
戴胜降时春雨足,吴蚕熟处夜灯忙。
豳风王业开千载,河汉天孙漫七襄。
愿借缫丝三百丈,虞廷先织舜衣裳。

《题桑洲卷》的诗句释义与译文如下:

  1. 诗词原文
    方洲宛在水中央,不种闲花只种桑。
    戴胜降时春雨足,吴蚕熟处夜灯忙。
    豳风王业开千载,河汉天孙漫七襄。
    愿借缲丝三百丈,虞廷先织舜衣裳。
  2. 诗句释义
  • “方洲宛在水中央”:方洲就像一座岛屿一样,静静地浮在水中,显得既孤独又宁静。这里的“宛”意味着仿佛、好像,形容方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 “不种闲花只种桑”: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不去追求那些无用的花朵,而是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即种植桑树。这反映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 “戴胜降时春雨足”: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戴胜鸟的到来预示着春雨的到来。春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所以这个场景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丰收的希望。
  • “吴蚕熟处夜灯忙”:吴地盛产蚕丝,这里的“蚕熟”指的是桑叶已经成熟,可以供蚕食用,而“夜灯忙”则暗示了夜晚时分灯火通明,忙碌于养蚕之事。
  • “豳风王业开千载”:“豳风”可能指的是周代的风俗,而“王业”指的是帝王的事业或国家的统治。《豳风》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文化和传统的传承,而“千载”则强调了这种传承的长远和深远影响。
  • “河汉天孙漫七襄”:这里的“河汉”可能指的是银河,而“天孙”可能指的是天上的神祇。整个句子似乎在描述一种神秘而又宏大的景象,天孙的降临带来了七襄(即七次)的好运。
  • “愿借缲丝三百丈”: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的愿望。这里的“缲丝”指的是将蚕茧缫制成丝,是传统的丝绸生产方法,而“三百丈”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虞廷先织舜衣裳”:这里的“虞廷”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朝廷,而“舜衣裳”则是指舜帝的衣服。这个句子可能在赞美舜帝的智慧和美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未来能像舜帝那样有作为的憧憬。
  1. 关键词注释:胡俨(1360-1443年),字若思,南昌人。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洪武年间考中举人。明成祖朱棣成帝后,以翰林检讨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二年(1404)累拜国子监祭酒。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洪熙时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后退休回乡。同时擅长书画,著有《颐庵文选》、《胡氏杂说》。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题桑洲卷》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