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书剑别龙沙,老至逢秋苦忆家。
一寸丹心惟自效,数茎白发已先华。
西风客里歌茅屋,澹月樽前对菊花。
庾信何须赋萧瑟,韩山片石亦堪夸。

”`

遣兴

少年书剑别龙沙,老至逢秋苦忆家。

一寸丹心惟自效,数茎白发已先华。

西风客里歌茅屋,澹月樽前对菊花。

庾信何须赋萧瑟,韩山片石亦堪夸。

译文:

少年时期,我带着书和剑离开了故乡(龙沙),年老之后,每逢秋天总会思念家乡。我的一片忠心只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采。在西风呼啸的客居之地,我唱着茅屋之歌,在清冷的月光下对着菊花饮酒。即使面对萧瑟的秋天,我也无需羡慕他人,因为韩山的一块小石头也足以让我感到自豪。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感受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岁月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思念。

首联“少年书剑别龙沙,老至逢秋苦忆家。”展现了诗人从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孤独凄凉。少年时,他带着满腔热血与理想离开故乡,希望有所作为;而到了晚年,每当秋天来临,那份对家的思念便如秋风般袭来,让人倍感苦涩。

颔联“一寸丹心惟自效,数茎白发已先华。”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尽管年纪渐长,白发增多,但诗人的心仍然保持着年轻时候的那份热忱。这里的“丹心”象征着忠诚与热情,而“白发”则代表了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脆弱。

颈联“西风客里歌茅屋,澹月樽前对菊花。”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在西风中吟唱着诗歌,享受着茅屋带来的安宁;在淡淡的月光下,与菊花为伴,品味生活的清雅。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尾联“庾信何须赋萧瑟,韩山片石亦堪夸。”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用庾信和韩山的小石来比喻自己的生命体验:无需他人赋予哀愁,自己也能欣赏生活中的美。这里的“萧瑟”并非悲伤之意,而是自然景象的一种描写。庾信和韩山的石子虽小,却能成为值得赞美的对象,正如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丰富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回顾,更是对生活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风雨兼程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应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珍视每一个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