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遥同萍水游,那堪江柳又分舟。
知音人去丝桐冷,倚玉筵开丛桂留。
白首行藏缘我定,青天肝胆许谁酬。
相思独望在秋月,犹忆春光共上楼。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第一节:“仗剑遥同萍水游,那堪江柳又分舟。”

  • “仗剑”:手持兵器,此处指带着武器,可能是表示自己行侠仗义的形象。
  • “遥同萍水游”:形容在广阔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漫游。
  • “那堪”:哪能承受。
  • “江柳”:长江之畔的柳树。
  • “又分舟”:意味着再次分别。

第二节:“知音人去丝桐冷,倚玉筵开丛桂留。”

  • “知音”:比喻理解自己的朋友或知己。
  • “人去”:指朋友离去。
  • “丝桐”:古代乐器中的“琴”,这里用来形容音乐,因为丝桐也常用于指代音乐。
  • “冷”:形容失去知音后的寂寞与凄凉。
  • “倚玉筵”:坐在用玉石装饰的筵席上,暗示宴请友人或庆祝。
  • “丛桂”:桂花丛生的样子,常用来象征美好。
  •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因知音离去而感到的音乐冷清和对过去欢聚时光的怀念。

第三节:“白首行藏缘我定,青天肝胆许谁酬。”

  • “白首”:年纪已大,这里用来形容辛弃疾年岁已经很大。
  • “行藏”:行为和处世的方式。
  • “缘我定”:命运由我来掌控。
  • “青天”: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宽广和明朗。
  • “肝胆”:形容忠诚和坦诚。
  • “许谁酬”:承诺给谁回报。

第四节:“相思独望在秋月,犹忆春光共上楼。”

  • “相思”:深深的思念之情。
  • “独望”:独自一人地望着月亮。
  • “在秋月”:在秋天的月亮下。
  • “春光”:春天的美好光景。
  • “共上楼”:一起登上高楼眺望远方。
  • 这两句表达了辛弃疾独自在秋天仰望明月时,回忆起春天与友人共同登楼赏景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思念。

赏析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多抒发豪放之情,同时也不乏细腻婉约之作。此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经历。首节写江边的离别,二节写音乐和宴会的变化,三节表达个人的命运和承诺,尾节则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整体上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