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山脉好,神物欲飞翔。
乱石苍鳞动,千松翠鬣长。
地形接闽越,人物自梁唐。
山脚遗祠在,题诗仰末光。

【注释】

休宁:今属安徽。

汊口:水边要道。

十咏:即《旌阳诗》,唐杜审言作,共十首。

旗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境内的一座山名,因山形似旗而得名。

蜿蜒:曲折绵延。

神物:指山中的神奇景观。

苍鳞动:形容山中岩石苍劲多姿、生机盎然。

千松翠鬣长:形容松树青翠欲滴,生机勃勃。

闽越:古代福建一带。

梁唐:指唐代,因为梁武帝萧衍、唐代宗李隆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

遗祠:遗留下来的祠堂。

末光:指作者自己。

【译文】

休宁县的旗山,地形优美,山峰如画。

山中有神物飞翔,山石苍劲多姿。

乱石苍劲,犹如龙鳞般灵动;千松青翠,如剑般的鬣毛摇曳生姿。

山势与闽越相连,人物出自梁唐。

山脚有遗留下来的祠堂,诗人题诗赞美。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旗山风景的七绝。诗人以“山川草木”为题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旗山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旗山的喜爱之情。

首句“蜿蜒山脉好”,直接进入主题。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旗山的山水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优美的山水之中。接着,诗人以“神物欲飞翔”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进一步描绘了旗山的奇特景象。诗人将山中的神奇景观比作神物,赋予它飞翔的能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旗山的美丽和神秘。

第二句“乱石苍鳞动,千松翠鬣长”,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他将乱石比作苍劲多姿的龙鳞,将千松比作翠绿欲滴的鬣毛,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旗山中奇石异松的景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整首诗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第三句“地形接闽越,人物自梁唐”,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旗山的历史底蕴。他将山势与闽越相连,表明了旗山的地理位置独特;他提到梁唐时期的人物,又进一步突出了旗山的历史文化积淀。这种对比使得旗山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两句“山脚遗祠在,题诗仰末光”,诗人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再次回到主题。他提到了山脚下的遗留祠堂,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他引用了自己的诗句来赞美这尊祠堂,又进一步凸显了旗山的文化内涵。这两联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使整个诗歌更具完整性和连贯性。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旗山的自然景观、地理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旗山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