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蚕巳挂山人肘,边马尤堪北寺台。
其奈沙场推解雪,那能花处一题梅。
昨期后府将军猎,今学西邻道士雷。
叠取蒲团高一尺,坐消一辆蔚州灰。

徐渭的《许口北遗以绫帛绵三物题曰袍具作诗谢之》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1. 诗句释义
  • 吴蚕巳挂山人肘:描述吴地(江南地区)所产的蚕茧已经被挂在人们的手腕上,暗示这些丝绸制品已经非常常见和流行。
  • 边马尤堪北寺台:提到边疆的战马尤其适合在北方寺庙的平台上展示,可能意味着这些马儿在战斗中表现出色。
  • 其奈沙场推解雪:无奈的是战场上需要用到这些丝绸材料来制作防寒或御敌的工具,如披风、盔甲等。
  • 那能花处一题梅:表达了诗人对在美丽的花朵之处却只能题写梅花的遗憾,可能是因为这些场合不需要使用到这种材料。
  • 昨期后府将军猎:回忆过去在某个时期,后府(可能是皇家的某个部门或机构)的将军们曾一起狩猎。
  • 今学西邻道士雷:现在则效仿西邻(邻居)的道士,用雷声作为信号。
  • 叠取蒲团高一尺:收集了大量的蒲团,每一只都高出了一尺。
  • 坐消一辆蔚州灰:坐在蒲团上消耗的时间,相当于一个车夫(司机)驾驶一辆蔚州(古代地名)出产的车。
  1. 译文注释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丝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1. 赏析
  • 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丝绸制品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 通过对不同场合下丝绸材料的使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中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1. 创作背景
  • 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明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俗有关。在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也会关心民间的生活和习俗。
  1. 艺术特色
  • 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通过对比不同的场景和活动,诗人展示了丝绸材料的多样性和应用广泛性。
  1. 历史影响
  • 该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被后来的学者和文人所引用,成为了研究明代丝绸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徐渭的《许口北遗以绫帛绵三物题曰袍具作诗谢之》不仅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而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