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午未倾,野火烧青昊。
蝇母识残腥,寒唇聚秋草。
海门不可测,练气白于捣。
望之远若迟,少焉忽如扫。
阴风噫大块,冷艳拦长岛。
怪沫一何繁,水与水相澡。
玩弄狎鬼神,去来准昏晓。
何地无恢奇,焉能尽搜讨。

丙辰八月十七日与肖甫侍师季长沙公阅龛山战地遂登冈背观潮

白日午未倾,野火烧青昊。

苍蝇母识残腥,寒唇聚秋草。

海门不可测,练气白于捣。

望之远若迟,少焉忽如扫。

阴风噫大块,冷艳拦长岛。

怪沫一何繁,水与水相澡。

玩弄狎鬼神,去来准昏晓。

何地无恢奇,焉能尽搜讨。

【注释】:

丙辰:指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肖甫:诗人友人名。季长沙公:诗人的朋友,名不可知,以字行。“季”是排行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阅:游览。龛山:山名。在今湖南湘阴县南。冈:山坡。潮:指潮水。

白日:太阳。午未:正午和午后。倾:倒下。野火:指大火。烧青昊:大火焚烧苍天。

蝇母:苍蝇的卵。识:识别、辨认。残腥:残留的腥味。寒唇:形容嘴冻得发紫。聚秋草:聚集到秋天的草木之上。

海门:大海的门口。不可测:无法测量或预测。练气:凝结之气。白:白色。捣(dǎo):捣毁。

望之远若迟:远看像是迟缓的样子。少焉忽如扫:一会儿又好像被扫荡了一样。

阴风:北风。噫:叹息声。大块:大地。冷艳:寒冷艳丽的色彩。拦长岛:横亘在大地上。

怪沫:奇怪的泡沫。水与水:指海水。相澡(zǎo):相互清洗。

玩弄:玩弄玩耍。狎:轻慢戏弄。鬼神:指海潮。去来:《易经》中说:“往来无常,刚柔相摩。”所以去来都是很快的。准:像。昏晓:天色将明未明时。

恢奇:宏伟奇异。焉能:哪能。

【赏析】:

《观潮》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海潮,气势磅礴,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后六句写诗人对海潮的独特感受。作者抓住海潮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海潮写得生动逼真,形象传神,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旷神怡。

开头三句,描绘海潮的壮丽景象。诗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远远望去,那汹涌澎湃的海潮,就像天空倾倒下来的巨大波浪,犹如大火燃烧着的蓝天,一片火红。“野火烧青昊”,既点出了时间是在黄昏时分,又写出海浪翻滚的壮美情景;“白日未倾”,则说明浪涛的猛烈无比、势不可挡。

接下来两句,写海浪冲击岸堤的情景。“蝇母”即蝇卵,“寒唇”是苍蝇的口部,“聚秋草”则表明它们聚集的地方正是秋天草木丛生的时候。这些细节描写,使海潮更加显得凶猛、浩大;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大自然威力的赞叹之情。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潮水的汹涌澎湃之势。“海门不可测”,“练气白于捣”两句,既表现了潮水的浩渺无边,又表现了潮头的凌厉之势。“望之远若迟”,则说明远处的潮头仿佛在拖延时间,不肯离去;而“少焉忽如扫”,则表现了潮头来得快、去也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深化,又是对整个诗句的艺术概括,使得整个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最后四句,写作者对海潮的独特感受。前面三句,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海潮描绘成一种具有生命、有感情、有意志的存在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阴风噫大块”,则表现了海潮的强大力量以及它所具有的无穷无尽的活力;“冷艳拦长岛”,则是对前面海潮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表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尽管海潮是如此壮观美丽,但诗人却觉得它“怪沫一何繁”,而且与水接触后的“水与水相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因此,诗人不禁感慨地说:“玩弄狎鬼神,去来准昏晓。”这里的“玩弄”指的是作者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狎(xiá)”则是轻侮、轻视的意思;“鬼神”是指潮汐的变化莫测;“准”则表示大致、差不多的意思;“昏晓”则是指白天和夜晚。

整首诗通过对海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赞美之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坎坷不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