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卷有妙理,谁云倦始还。
垂天宁幻态,触石岂无关。
神远群俱涣,情空迹自闲。
始知能体物,造化掌中删。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首诗。

第一句“赋得孤云独往还楞伽山中同石斋先生分韵”描述了作者在楞伽山中与石斋先生的一次相遇和交流。这里的“赋得”可能是指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情感的描写,而“孤云”则象征着自由、独立和超脱。

第二句“舒卷有妙理,谁云倦始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有序的,就像人的呼吸一样,有其内在的节奏和规律。

第三句“垂天宁幻态,触石岂无关”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天空的云彩虽然看似静止,但实际上却是不断变化的。石头虽然坚硬不动,但它也受到风的影响而有所移动。这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

第四句“神远群俱涣,情空迹自闲”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神游太虚,远离尘世纷扰,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这种境界也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第五句“始知能体物,造化掌中删”则是作者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和总结。他认识到,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去体验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同时,他也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改变和创造这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舒卷有妙理,谁云倦始还。

  • 诗句翻译为:“舒展和收拢都有它精妙的道理,谁说人会因为疲倦而停止前行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无需人为地停下来。

垂天宁幻态,触石岂无关。

  • 诗句翻译为:“高悬于天的云彩难道只是幻影吗?触动岩石难道就没有关系了吗?”这句话通过对比天上的云彩和地上的石头,表达了自然界事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神远群俱涣,情空迹自闲。

  • 诗句翻译为:“神游太虚,远离尘世纷扰;情感空旷,踪迹自然悠闲。”这句话描绘了作者追求的一种心灵境界,即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自由的层次。

始知能体物,造化掌中删。

  • 诗句翻译为:“我终于明白能够体会万物的道理,造化之力如同掌中剔除杂质一般。”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人类智慧和能力的自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见解。他以云、石等自然元素为载体,探讨了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秩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