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叹遗黎尽,谁驱旱厉回。
一年才见雨,五月始闻雷。
父老扶藜出,儿童跨犊来。
欣然如有告,具烬不须哀。
【解析】
(1)“已叹遗黎尽,谁驱旱厉回”两句是说:感叹百姓已经全部遭受到了灾难,谁又能使久旱的天气回归呢?“遗黎”指人民,即百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2)“一年才见雨,五月始闻雷”两句是说:一年里只有很少的雨水,到五月份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雨”“雷”,都是自然现象,但在这恶劣的天气中,人们却听不到雷声,看不到雨滴落下。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天灾人祸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百姓遭遇的深深同情。
(3)“父老扶藜出,儿童跨犊来”两句是说:老人拄着拐杖出来,小孩牵着小牛走来。“扶藜”,拄着藜杖步行。这两句诗描绘了灾区人民艰苦生活的画面。
(4)“欣然如有告,具烬不须哀”两句是说:高兴地像有什么事情告诉一样,用不着悲伤,不用悲哀。这里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意思是:高兴啊,就像有什么喜讯传来一样;用不着悲伤,用不着悲哀。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认为,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就能使灾害得到控制,不必过于忧伤悲痛。
【答案】
译文:感叹百姓已经全部遭受到了灾难,谁又能使久旱的天气回归呢?一年里只有很少的雨水,到五月份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人们却听不到雷声,看不到雨滴落下。老人拄着藜杖出来,小孩牵着小牛走来。高兴地像有什么事情告诉一样,用不着悲伤,不用悲哀。
赏析:这是一首写灾情的七言绝句,全篇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深沉。诗人目睹了灾区惨状,悲悯之情溢于言表。首联直抒胸臆,点明主题——百姓已经全部遭受到了灾难,并发出疑问:“谁驱旱厉回?”颔联进一步描写了灾害严重的情况,“一年才见雨,五月始闻雷”,说明灾区连年干旱,难得下一场透雨;而且即使下了雨,也很少见到打雷的征兆,更谈不上降雨了。颈联描绘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画面:老人拄着藜杖艰难地走出来,小孩牵着小牛艰难地走过来了……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欣然如有告,具烬不须哀。”他高兴地像有什么事情告诉一样,用不着悲伤、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