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貂裘敝出长安,客路春光半已残。
燕市柳从归处折,故园花在梦中看。
处囊壮士犹潜颖,落魄王孙未筑坛。
飘泊风尘还自笑,十年依旧一儒冠。

下第呈孙子乐省元

黑貂裘敝出长安,客路春光半已残。

燕市柳从归处折,故园花在梦中看。

处囊壮士犹潜颖,落魄王孙未筑坛。

飘泊风尘还自笑,十年依旧一儒冠。

注释:

  1. 下第:科举考试失败,指落选或未中进士。
  2. 孙子乐:即孙应物,是唐代诗人,曾任吏部员外郎、郎中等职。
  3. 下第呈孙子乐省元:科举考试失败后写诗送给他的好朋友。
  4. 黑貂裘:黑色的貂皮裘衣,象征身份和地位。
  5. 长安:唐朝都城,这里指代京城长安。
  6. 客路:旅途中,形容在外漂泊的艰辛。
  7. 燕市柳:燕子栖息的柳树林。
  8. 归处折:从归途的地方折回来时,柳条被风吹断。
  9. 故园:旧时的家园,指作者的家乡。
  10. 梦看:梦里看到。
  11. 处囊壮士:指身怀壮志却不得志的人。
  12. 王孙:贵族子弟,这里指作者自己。
  13. 未筑坛:尚未筑建自己的高台。
  14. 飘泊风尘:在外漂泊,历经风雨尘埃。
  15. 自笑:嘲笑自己。
  16. 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一种帽子,象征着学问和品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孙应物在下第(科举考试落榜)后写给友人孙乐省元的诗。全诗通过描写诗人落榜后的心境和遭遇,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首句“黑貂裘敝出长安”,诗人身着破落的貂皮裘衣走出繁华的长安,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次句“客路春光半已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外飘泊的生活状态,春天的景色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象征着诗人的心境也变得灰暗。
    第三、四句“燕市柳从归处折,故园花在梦中看。”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的情景。燕市的柳树是他曾经归来的地方,如今却在归途中被风吹断,故乡的花在梦中才能见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处囊壮士犹潜颖,落魄王孙未筑坛。”则是对诗人自身的写照。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仍然有着壮志凌云的想法,而他自己还未有机会筑建自己的高台,意味着他的抱负并未实现。
    最后两句“飘泊风尘还自笑,十年依旧一儒冠。”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无奈和嘲讽。他在外漂泊多年,历经风尘,但仍保持着儒者的风范,但这种坚持似乎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十年过去了,他还是只能戴着一顶儒帽。
    这首诗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有力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