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高卧久忘机,双屐行歌遍翠微。
纶挂夕阳春钓罢,笠携残雪晚樵归。
松窗月冷烟霞梦,菊径云生薜荔衣。
不用凿坏深避世,山城车马往来稀。
【注释】
郑樵:字渔仲,南郑人,曾官至礼部员外郎。
林山人市隐堂:郑樵的隐居之地。
“一丘”句:形容自己像一丘土一样地高卧,忘掉一切机巧。一丘,一本《列子·黄帝篇》说:“宋国有田夫,常衣缊袍,织屦,鵕鸃(一种小鸟)来过其庐而居之,自谓客也。”后因以比喻隐居者。
双屐:两脚穿用的木制鞋。屐,音jī。行歌:边走边唱。
纶:指钓竿。
残雪:未融化的雪。
薜荔:一种植物。
不用凿坏:不用凿壁而居。
深避世:隐居不与世人往来。
【译文】
我像一丘土那样长久地高卧不起,忘掉了世间的一切机谋权诈,双脚穿着木屐行走在翠绿的山林小路上。
在夕阳下挂着鱼网,春天钓鱼之后便打道回府。
带着竹笠背着柴禾回家去,松林里月色冷清烟霞缭绕;菊花径旁云朵飘浮着薜荔树的影子。
用不着凿壁为屋而隐居世外,山城的车马来往已经很少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郑樵是唐末五代之际的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史学批评家,他一生致力于著述和讲学活动,对于当时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相当的贡献。这首五律,就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自述和描写,其中透露出他对名利看淡、归隐山林的志趣,以及恬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首联“一丘高卧久忘机,双屐行歌遍翠微。”两句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诗人以“一丘”、“双屐”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他隐居山林的情态。“一丘”,本意是指土地,这里借指隐居之处;“高卧”,则写出了诗人的悠闲自在。他忘却了世俗的机巧,像一丘土那样悠然自得地安闲度日,过着无为而治的生活。“双屐行歌遍翠微”,意思是说诗人一边行走一边放声歌唱,足迹遍及青山翠谷,表现出他游历山林的乐趣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这两句诗通过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赏玩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悠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颔联“纶挂夕阳春钓罢,笠携残雪晚樵归。”“纶挂夕阳”四字,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垂钓上,突出了诗人在垂钓时的惬意心情。“残雪”二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在晚归途中的愉快心情。这几句诗通过对诗人春时垂钓、夏时打柴的活动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怡然自足的生活乐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颈联“松窗月冷烟霞梦,菊径云生薜荔衣。”此联紧承前句继续写景抒情。诗人在松林中设帐居住,夜幕降临后,窗外的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洒落下来,映照着诗人那洁白如雪的衣服。他沉浸在梦中,梦见自己漫步在云雾缭绕的山道上。此时他身穿的是薜荔做成的衣服,这种衣服质地轻软、色彩艳丽,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梦境中的美好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尾联“不用凿坏深避世,山城车马往来稀。”“不用凿坏”二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并不需要凿壁而居来逃避世俗,山城的车马行人已十分稀少。“山城”二字点出了诗人隐居之所。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认同感,认为真正的隐居并非一定要离群索居、远离尘嚣才能达到心灵上的满足。诗人认为只要心境宁静、与世无争,就能享受到隐居生活的乐趣。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四联八句,每联两句。从结构上看,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诗人在翠微之中高卧不起,悠闲自得。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诗人在暮春时节垂钓于翠谷之中,傍晚归来时仍手拿竹笠,身披残雪。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写诗人在松林中安营扎寨,在松林之外欣赏月色,享受着美好的梦境。这三部分之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内容上看,全诗意蕴丰厚,意境深远。诗人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高尚情操和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