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春色露名园,幻出花神半醉魂。
犹记白门桥下路,紫骝嘶过酒家村。
注释:
一枝春色露出名园,幻出花神半醉的魂。
犹记白门桥下的路,紫骝马嘶过酒家村。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人物情态的诗。诗人通过观察春天的景色,联想到自己曾经在白门桥下的路走过,看到了骑着红鬃马的将军走过的场景。这首诗以春天为主题,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热闹非凡。
一枝春色露名园,幻出花神半醉魂。
犹记白门桥下路,紫骝嘶过酒家村。
注释:
一枝春色露出名园,幻出花神半醉的魂。
犹记白门桥下的路,紫骝马嘶过酒家村。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人物情态的诗。诗人通过观察春天的景色,联想到自己曾经在白门桥下的路走过,看到了骑着红鬃马的将军走过的场景。这首诗以春天为主题,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热闹非凡。
乱后经电白县有怀故园 徐熥 一夜搀抢落,东南乍息兵。黄云依旧垒,白骨委孤城。八口蛮烟路,千家野哭声。故园残月影,偏向马头明。 赏析 《乱后经电白县有怀故园》,是明代诗人徐熥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战后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第一句: 一夜搀抢落,东南乍息兵。 - 注释:一夜之间战争结束,东南地区的战火突然停止。 - 译文
胜地春光早,开尊卜夜欢。 更深银烛短,风细玉箫寒。 露气凝疏幌,花阴罩画栏。 六街冶游子,香雾扑雕鞍。 注释: 1. 胜地春光早:指的是这个地方的春天景色十分美丽。 2. 开尊卜夜欢:在酒杯中畅饮,享受夜晚的快乐时光。 3. 更深银烛短:深夜时分,蜡烛的光芒变得微弱。 4. 风细玉箫寒:微风拂过,使人感到一丝凉意,就像玉箫吹出的音符一样。 5. 露气凝疏幌:空气中的露水凝结在窗帘上。 6.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各句的逐词释义以及注释: 1. 重宿灵源洞怀珠上人 - 重宿:再次住宿。宿,住宿。 - 灵源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黄河边。珠上人:即珠禅师。 2. 吾师已度杯 - 度:通过、度过。杯:酒杯,这里借指佛教中的法器或修行的工具。 - 吾师:指作者自己,自称。 - 度:通过、度过。杯:酒杯,这里借指佛教中的法器或修行的工具。 3. 烟霞虚白社
【解析】 “邂逅白云边,停桡一问玄”,白云边是地名,位于今浙江桐乡西南。玄指邵广文梦弼。这首诗的首联点题,写诗人舟次此地与梦弼相遇。“邂逅”即偶然相遇,“白云边”是地点,也是时间,是诗人与梦弼相遇的时间和地点。“停桡”就是船靠岸。“一问玄”指诗人停下船桨向邵梦弼询问道。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在意外地与邵梦弼相遇,诗人便靠岸停下船桨向他询问。“去沽桑落酒,来醉广文毡”,诗人问及了饮酒之事
【注】《竹枝》,乐府曲名。 令节逢元夕,春光此地偏。 竹枝游女唱,桂酌主人传。 渐觉银河坠,还惊珠斗悬。 悠然归路晚,万井散灯烟。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作客之时,是一首描写长安夜景的诗。 前两句写节日气氛和元宵夜晚的景色。“令节逢元夕,春光此地偏。”令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夕,指元宵,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又称上元节、灯节。春光,指春天美好的风光。此处,“偏”字用得好
【注释】 空山:幽静的山。砧杵:指捣衣用的石制或陶制的棒槌。鸡豚:指家禽家畜。猿:一种灵长类动物,生活在树上。遥遥:远远。 【译文】 在空荡荡的山谷里收走了傍晚的余辉,秋色满川原。 是谁家的妇女在捣衣,又是何处村舍喂猪喂羊? 森林里传来各种鸟儿的喧闹声,高耸的悬崖上,悬挂着孤猿哀号。 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倚门远望。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隐居生活的写照。首联写夕阳西下时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意象、意境、情感等。“停舟当薄暮,古寺报昏钟”,停舟在傍晚的暮色中,古寺传来了报时的暮钟声。诗人停舟于暮色苍茫之中,耳边响起古寺报时的钟声,这情景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茅店斜临水,柴门半倚松。”茅店傍水而建,半倚着松树。茅舍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旁是一棵大树
诗句解读与分析 第一句:“乡泪正纷纷,猿声到处闻。” - 注释:家乡的泪水在不停地流淌,四处都能听到猿猴的叫声。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思乡之情。猿猴的叫声常常被用来象征孤独和思念,而眼泪则是悲伤和无奈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两种自然现象,形象地传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第二句:“孤峰遥耸翠,怪石自成文。” - 注释: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山色如同绿色的翡翠一样美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富有诗意和画面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赏析: - “剑津夜泛”:剑津,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一个比喻,代表着一种精神或志向。夜泛,即夜行,表示诗人在夜晚进行的活动。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行走的情景,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感觉。 - “夕翠飞丹壑,葱茏色不分”:夕翠,即夕阳下的翠绿
【注释】 送:赠别。陈平夫归六溪:陈平夫,人名。六溪,地名。 潮生野渡喧:水涨时,渡口发出阵阵声响。 离心数行雁:离别时,无数大雁南飞。 愁思一声猿:思念故乡的猿声让人心烦。 月暗迷前浦:月光昏暗,看不清前方渡口。 林疏见远村:树林稀疏,隐约可见远处的村庄。 灯影里,相忆倍销魂:在灯影下,更加怀念远方的亲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陈平夫返回家园之作。首联写诗人送别陈平夫出城门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考生要结合诗句分析,从意境、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第一句中“异代情”三字点明薛涛与画中的少女不是同代人,而是跨越时空的恋人;第二句说画是薛涛为校书郎所题,“校书”即校对书籍的意思。第三句“桃花纸”指用桃花染成的纸,用来写生,则画面上应是红颜佳人,而诗中却说“不用桃花纸”,可见画是素面朝天,无须修饰的;第四句说画中少女两颊似芙蓉般娇美,“晕自生”意谓自然生成
诗题解读: 《题幼孺所藏薛涛小像》 译文: 在濯锦江边,有一位丽人,她的容颜如千年镜中的倩影。我自愧不如她的美丽,未曾见识过真正的花容月貌。 注释: 1. 濯锦江边:濯锦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唐代诗人薛涛曾在此居住,故以此地为背景。 2. 一丽人:指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以才情出众而闻名。 3. 千秋传得镜中身:形容薛涛的美貌被后人传颂至今,如同镜子中的影子一样永恒不变。 4. 高千里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画中的溪山风光,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画中山水的美丽和宁静。 - 第一句“满目溪山笔下成”:描述的是画中所见的溪山景色。这句诗表明,诗人在作画时,将眼前的溪山美景全部收入笔端,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作。 - 第二句“山边山外有溪声”:描绘了溪水流淌的声音。这句诗表达了画中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有潺潺的溪水声,给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 第三句“凭君欲领溪山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题杏花戏赠幼孺》。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半幅胭脂湿未干,谁将春色寄毫端。 注释: -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常用于化妆或书写。 - 未干:表明胭脂还未完全干燥。 - 毫端:指笔尖,即书写工具的尖端。 赏析: 这句诗用“半幅胭脂”来形容杏花的颜色鲜艳,但又没有完全干透,仿佛还带着一点湿润。这里的“湿未干”既形容了杏花的色彩,也表达了春天的气息
【注释】 伯孺:指伯夷。 赏春:欣赏春天的景色,泛指游览山水。 总缘:总是因为有。 壶觞:酒器。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游历山水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访寺寻僧亦是忙”,诗人为了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休息和思考,特地去拜访寺庙和僧人,但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因此感到有些忙碌,心情也显得比较烦乱。接着第二句“赏春犹觉少壶觞”,虽然是为了欣赏春天而去寻找这个地方,但因为太匆忙
【注释】 ①伯孺:指张伯玉,诗人的朋友。 ②溪楼:在风景名胜区附近的楼阁。 ③相赠:互相赠送。 ④风雨溪山:指风景名胜区周围的自然风光。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友人张伯玉为诗人画的《听雨图》,并见示酬答之作时,诗人即兴而作。 开头两句,点明“溪楼”。首句写自己闭门独坐,客人很少来访。次句写临池生纸墨,花飞如墨滴。“生纸”是说笔蘸墨汁未干,“墨花飞”是说笔触所及之处,墨迹点点,如同飞舞的花絮。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