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费攀跻,群峰觉尽低。
千层环碧嶂,百级挂丹梯。
岭峻天疑近,林深路转迷。
空中飞鸟绝,树杪乱猿啼。
跳浪山魈避,盘旋羽客栖。
解衣穿草莽,挥手抉虹霓。
岁久碑无字,丹成灶有泥。
书符寻篆箓,炼药乞刀圭。
吟眺情俱适,徘徊日渐西。
扶筇下山去,月色印前溪。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作者游石竹山时。诗人登山观景,见峰峦层叠,群岭尽低,碧嶂千层,丹梯百级,岭高天近,林深路迷,鸟飞绝踪,猿啼树杪,山中人烟罕至,有如世外桃源。于是吟咏题壁留念。

首联“一径费攀跻,群峰觉尽低”,写山路之难行,群峰之峻峭。“一径”指石竹山上的山路。“费”,是费力的意思,“攀跻”,指攀登。“费”字写出了攀山的艰难,“尽低”二字形容山峰之高。

颔联“千层环碧嶂,百级挂丹梯”,承上启下,描绘石竹山的秀丽风光。“千层”与“百级”都是夸张手法,形容山路盘旋曲折,极言山路之长,而碧嶂、丹梯则形象地写出山的雄奇和道路的艰险。

颈联“岭峻天疑近,林深路转迷”,继续写石竹山的险境。“天疑近”与“路转迷”相映成趣,既写出了石竹山的幽深,也写出了诗人的迷茫。诗人在山顶眺望四周,只见群山环绕,白云缭绕,景色优美。然而山路曲折,难以辨认方向,令人感到迷失。

尾联“空中飞鸟绝,树杪乱猿啼”,进一步渲染了石竹山的幽静和神秘。“空中飞鸟绝”与“树杪乱猿啼”相互映衬,既表现了石竹山的寂静,又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诗人独自漫步在山间小路上,听着鸟儿的鸣叫声和猿猴的啼哭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尾联“跳浪山魈避,盘旋羽客栖”,进一步描写了石竹山的独特之处。“跳浪山魈避”与“盘旋羽客栖”都是夸张的手法,形容山中的猴子和仙人喜欢在这里游玩。这两句既展现了石竹山的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解衣穿草莽,挥手抉虹霓”,继续描绘了石竹山的奇特景象。“解衣穿草莽”与“挥手抉虹霓”相映成趣,既表现出了石竹山的险峻,又展示了诗人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这两句既体现了石竹山的壮丽景观,也表达了诗人豪放的性格特征。

尾联“岁久碑无字,丹成灶有泥”,进一步描绘了石竹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岁久碑无字”与“丹成灶有泥”相互呼应,既表现了石竹山历经沧桑的历史变迁,又暗示了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这两句既展现了石竹山的古朴风貌,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之情。

尾联“书符寻篆箓,炼药乞刀圭”,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此地求道问道的情景。“书符寻篆箓”与“炼药乞刀圭”都是夸张的表现手法,形容诗人在此地寻求修炼之道。这两句既展现了石竹山的神秘气息,又表达了诗人追求真理的决心。

尾联“吟眺情俱适,徘徊日渐西”,最后一句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吟眺”指的是诗人在石竹山上吟诗赏景的行为。“徘徊日”指诗人在石竹山上徘徊不定的动作。这两句既表现出了诗人在石竹山上的心情愉悦和自由自在的状态,也传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成功地描绘了石竹山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