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卿一剑客,击筑游燕都。
许身太子丹,生死誓不渝。
文夫报知已,何惜此微躯。
悲歌度易水,慷慨自驱车。
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
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

【赏析】

此诗为咏荆轲之作,全诗四十六字,分为五节。每节四句,一韵到底,中间无逗号和顿号。前三节为第一节:

荆卿一剑客,击筑游燕都。

许身太子丹,生死誓不渝。

后二节为第二节与第三节:

文夫报知已,何惜此微躯。

悲歌度易水,慷慨自驱车。

第三节又分为两节:

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

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

首节“荆卿一剑客”,点题,说明下文要写荆轲的事迹;“击筑”二句,写他游燕都时击筑助兴,以抒发壮怀。

第二、三节,写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故事。荆轲见秦将王翦大军南下伐赵,便请求入秦行刺。太子丹送至易水边,高诵《太子出疆》,并作《别易水》之歌。荆轲闻之,拔剑起舞,表示为国报仇的决心。“死生”两句,是说即使有生命的危险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决不改悔。

第四节承上启下,写荆轲为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的故事。

“文夫”一句,指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何惜”一句,是说高渐离虽然知道荆轲的为人,但为了报答知己知遇之恩,还是毅然前去,表示自己对朋友忠诚不二。“悲歌”两句,描写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悲歌,以示不忘故国之仇。“慷慨”句,写荆轲在高渐离的激励下,慷慨激昂地告别而去,奔赴秦国。

第五节为结穴:“匕首中铜柱”一句,意思是荆轲把装有樊于期首级的匕首投进铜柱里,表示自己为燕太子丹尽忠而死,决不背叛朋友;“非由”一句,意思是不是由于我剑术不精的缘故。“报秦”两句,意思是尽管荆轲的这次行动没有成功,但他为燕太子丹报仇雪恨的精神却永远值得人们崇敬。

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是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全诗除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都紧扣中心事件展开,如第一节先从荆轲的身份说起(一剑客),然后说他击筑助兴(游燕都),最后说他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许身太子丹)。第二、三节,也是先说他入秦(击筑)再谈他行刺(许身太子丹),最后说为他行刺牺牲(生死誓不渝)。这样,使整个诗篇浑然一体。二是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如“文夫报知已”,既表明了高渐离的人品,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一片忠心。又如“悲歌度易水”,不仅写出了荆轲临危而不惧的英雄气概,而且也表现出他内心的激愤和哀愁。三是善于用典,富有诗意。如“文夫报知已”,就暗用了春秋时期鲁人曹刿的典故。又如“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既歌颂了荆轲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指出他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因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此诗在风格上的特点是刚健质朴。全诗四十六字,只写到第四十七字止,而结尾处又突然收住,戛然而止。这种突兀的结尾,反而更有力地突出了荆轲的豪迈壮举和英雄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