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庐傍人境,虚寂无垢氛。
食施隔林鸟,衲挂前山云。
池光既澄洁,香气尤氤氲。
猕猴识戒律,狸犬嫌腥荤。
谈深不顾返,西岭将斜曛。
终当远城市,高卧辞人群。
【注释】
憩转华庵:在华庵歇息。憩,停留;转,指休息。
精庐:精美的居室,泛指修行的道观、寺院。
人境:世俗世界。
虚寂:空虚寂静,形容心境清静。无垢氛:没有污浊之气。
食施:布施,施舍食物给鸟兽。隔林:树林里。
衲挂:僧人披在肩上的袈裟。前山云:前面山上的云彩。
池光:池水反射出来的光线。澄洁:清澈明亮。
氤氲:香气浓郁。
猕猴识戒律:猴子能识别佛家的戒律。猕猴,即猕猴,是一种灵巧的动物,传说能通晓人的语言和行为。
狸犬嫌腥荤:狸猫厌恶鱼腥味。狸犬,即狸猫,是一种善于捕鼠的小型犬类动物。
谈深:谈论玄妙之事。不顾返:不思归去。
西岭:西边的山岭,这里代指隐居之地的山岭。
终当远城市:最终远离尘世喧嚣的城市。
高卧:安闲地躺着,高卧,指悠闲自得的生活。辞人群:辞别人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山林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华庵歇息的情景,这里的精庐、虚寂、无垢氛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清净和超脱。其次,诗人通过对僧徒们施食、挂衲以及池水映照出的美景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品味。
诗人转向对山林生活的描写,他描述了猴子和狸猫对不同事物的喜好,这既表现了它们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尘世喧嚣,过上悠闲自得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决心,那就是要远离城市,过一种真正的隐士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