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邙山麓,旧鬼哀呼新鬼哭。
黄昏髑髅作人语,白昼乌鸢攫人肉。
新坟古冢争嵯峨,世间人少北邙多。
北邙山中松柏树,听尽车前薤露歌。
人生处世多辛苦,贤愚贵贱同抔土。
不如归去学还丹,丹成白日生羽翰。
【注释】
- 邙山:《水经注》载,“洛水又北过洛阳县南,又北屈而东,谓之邙山。”《太平寰宇记》卷三一引《括地志》:“(洛)州东北七十里曰邙山。”旧时指葬地,后泛指坟墓。此二句写旧鬼哀呼新鬼哭,以见其荒凉。
- 髑髅:死人的头骨。作人语:传说中死者能与生者对话。
- 白昼:天刚亮的时候。乌鸢(yuān):即乌鸦。攫(jué):抓、捉取。人肉:喻死者之遗体。
- 新坟古冢:指墓冢。争嵯峨:争相显得高大。
- 听尽:听得见。车前:“薤(xiè)”是草名。这里指薤白,一种可食的野菜,古人常将其捣成汁或切碎食用。薤露歌:汉末张衡《东京赋》中有“秋风萧瑟,寒蝉鸣叫,白露横江,凉风初降。……听秦筝之悲吟,听清角而抑扬,繁弦百篘,激楚结响,并为四曲,令文公大说,与众共欢。”此处以“薤露歌”比喻丧礼之歌声。
- 处世:在世间生活。
- 还丹:道家称修炼得道的人返本复元为丹,故有还丹之说。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墓地凄凉景象和对生死观的议论诗。全诗从墓地写起,然后写到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最后以归去学还丹作为结束。诗人通过描写墓地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死观的议论。
首句“北邙行”,点出题旨,说明所要描写的是邙山一带墓地的景象。《太平御览》引《洛阳风俗传》云:“(北)邙山,天下名都,四海衣冠多避此地。”因此,洛阳城外邙山麓一带是埋葬名人的地方。“旧鬼哀呼新鬼哭”二句写旧坟中鬼魂呼唤新死的鬼魂,新坟中也有许多死去的骷髅在哭泣,可见坟墓很多。
三、四句进一步描写墓地之荒凉。“黄昏”句写髑髅作人语,“白昼”句写乌鸢攫人肉。“争嵯峨”二句写新坟古冢竞相显得高大,但人间却少有人来祭祀。这两句既表明墓地荒芜,又写出了人们对死亡的冷漠态度。
五、六句由墓地之荒凉转入人生之痛苦。“北邙山中松柏树,听尽车前薤露歌”二句说,北邙山中松柏参天的大树下,听尽了车前薤白之歌。“薤白”就是俗所说的野菜,古人常将其捣成汁或切碎食用。这里用以比喻死者之遗体。“车前”二字,当是误植,应为“荠”。因为荠菜也叫车前,而且用荠菜代替薤白,更切合当时民间习俗。
“人生处世多辛苦,贤愚贵贱同抔土”二句,由人生之痛苦转入对于死亡的态度。这两句意思是说:人生在世上,总是多灾多难,不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蠢的人,尊贵的人还是卑贱的人,死后都要变成泥土。这两句既是对死亡的议论,也是对人生的议论,意在劝人不要过于看重荣辱得失,应该看轻名利地位。《论语·述而》曾记载孔子的一段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何?”(《论语·述而》)孔子的话大意是说:我专心致志于学习,连吃饭都会忘记时间;我快乐极了,连忧虑都会忘记,至于年龄大了也不知道。这里的“忘食”和“忘忧”,也就是忘却荣辱得失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可以这样理解:人死了之后都是一样的,富贵也好,贫贱也好,都是一堆黄土。这就否定了世俗观念中对于死的不同看法,认为生与死没有什么不同。
末两句由议论转向抒情。“不如归去学还丹”,意思是说,还不如归去学炼制长生不死之丹药吧,如果炼成丹药,就白日飞升,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折磨了。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总是多灾多难,不论贤能与否,贵贱之分,死后都要成为泥土。与其这样活着受折磨,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这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愿望,也是他的人生态度的表现。
这首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死亡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