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翠西南天柱峰,中天仿佛玉芙蓉。
时清有客歌鸣凤,地僻无人见卧龙。
白璧明珠淹下国,丹崖绿壑寄高踪。
匡时正有丘园念,几欲驰书道莫从。
【解析】
此为怀友之作,诗人以“复”字点明题旨。“积翠西南天柱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图。天柱,即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境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天门山有七条路可以上,但最险要的是西面的一条。“中天仿佛玉芙蓉”(芙蓉,荷花的别名),比喻天柱山高耸入云,宛如一朵盛开的荷花。“时清有客歌鸣凤”,“有客”,即有知音的朋友;“歌鸣凤”,喻指友人吟诗作赋,才气横溢,犹如凤凰在歌鸣。“时清”二字点出朋友正处在清明时期,正是他们才华展示的时候。“地僻无人见卧龙”,暗指诸葛亮,他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他,使诸葛亮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和舞台。“卧龙”,指诸葛亮。“白璧明珠淹下国”,意谓自己被贬谪到偏远之地。“白璧”,洁白无瑕的美玉。“明珠”,珍珠。“下国”,即边远之国。“丹崖绿壑寄高踪”,“丹崖”指红色山崖。“绿壑”,指深绿色的山谷。“高踪”,即高尚的志向。“寄高踪”,指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匡时正有丘园念”,“匡时”即匡济时事、振兴国家之意。“丘园”,指隐居的田园。“几欲驰书道莫从”,想通过书信表达心志,但又无从实现。“几欲”即很想。“驰书”,即写信。“道莫从”意为无法传递自己的心声。诗人在写诗时,用“复”字点明题旨,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这首诗的译文:
翠色覆盖着西南边的天柱峰,中天好似盛开的芙蓉花。
在清明之时有友人吟咏凤凰鸣叫,我居住在偏僻的边远地区。
洁白的玉璧和珍贵的珍珠被埋没在边远之地,我的志向寄托在高山的岩洞和深谷之中。
匡扶国家的雄心壮志正好需要我这样的隐士来抒发,但我却很想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如愿。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友之作,诗人以“复”字点明题旨。全诗前六句,先写天柱峰的雄伟奇丽和天门山的景色之美,然后写与友人的相会之难,再写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及报效朝廷之心。后两句则抒发自己报国之志未能实现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