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头无六月。
关西劲卒筑防秋,捷书夜半飞龙楼。
九重下诏徵貔虎,推毂上将开都府。
黄旗卷日大军行,旄头化石夜有声。
敦煌迢迢五千里,十月即渡黄河水。
上将翩翩才且雄,平戎不数贰师功。
叱咤犹在轮台北,匹马已入渠黎国。
左校偏裨晚射雕,倚鞍醉索单于朝。
西山黑风吹堕瓦,霜角吹秋塞垣下。
太平今见远宣威,君往从戎几日归。
幕下文儒兼解武,词林从此耀关西。
【译文】
敦煌城下,沙漠如雪;
敦煌城头,不见六月的暑热。
关西的勇士们正在修筑防秋的工事;
捷报飞入龙楼,夜半时分。
皇帝下诏书,要征召勇猛的将领;
让上将推毂上将,开都府。
黄旗卷起,大军行进,
旄头在天上有声。
敦煌遥遥五千里,十月即渡黄河。
上将军英武又雄健,平定匈奴不数贰师功。
叱咤风云犹在轮台北,
匹马已进入渠黎国。
左校偏裨射雕箭,倚马而醉索单于朝。
西山黑风吹落瓦,霜角吹秋塞垣下。
太平今见远宣威,君往从戎几日归?
幕中文武兼解武,词林从此耀关西。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张敏行到任西土时写的,全诗以“送”字贯串始终。首联写敦煌城外荒凉的景象:“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头无六月。”敦煌城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这里远离中原,气候干燥,冬天风大,夏天酷热,故说“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头上也看不到夏日的炎热。这两句诗为下文送别的场面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氛围。次联写张敏行赴任西土的情景,写得波澜起伏:“关西劲卒筑防秋,捷书夜半飞龙楼”。关西是指甘肃一带,这里的兵卒正在筑防秋的工事(指秋季的边防),捷报传来,半夜就飞到了皇宫龙楼上。三联承前启后,由“捷书夜半飞龙楼”,转到“九重下诏徵貔虎”,写皇帝征召英勇的将领,让大将出征。四联写将军出征的豪迈气概:“黄旗卷日大军行,旄头化石夜有声。”“黄旗卷日”指旌旗飘扬,大军行进。旄头是古代传说中星名,古人认为它是主兵的,所以这里用它来比喻将军。五联写将军出征后的壮举和风采:“敦煌迢迢五千里,十月即渡黄河水。”敦煌距黄河不远,十月就可渡过黄河去征战了。六联写将军勇往直前的精神:“上将翩翩才且雄,平戎不数贰师功。”“上将”指大将军,“才且雄”指其英勇善战、才智过人。他率领大军出征,平定匈奴的功绩不会比卫青差。七联写将军的威武之姿:“叱咤犹在轮台北,匹马已入渠黎国。”“叱咤”意为发号施令,指挥作战。八联写将军的豪放之情和对酒当歌的生活情趣:“倚鞍醉索单于朝。”“单于朝”是匈奴的一种官制,相当于汉时的太守。九联描写将军凯旋归来的情景:“左校偏裨晚射雕,倚马而醉索单于朝。”“雕”指良马。《汉书·李广传》:李广“常从右贤陆骑,出猎海上,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终不能复也。”十联描写将军在军中的威风: “西山黑风吹堕瓦,霜角吹秋塞垣下。”十一联写将军凯旋归来,受到朝廷的褒奖。十二联描绘将军凯旋归来后的生活:“太平今见远宣威,君往从戎几日归?”“幕下文儒兼解武,词林从此耀关西。”“文儒”指文学家,“武”指武功家。“词林”指文人学士聚集的地方,这里泛指文坛。十三联描写将军凯旋归来后的成就:“太平今见远宣威,君往从戎几日归?”十四联描绘将军凯旋归来后的心情:“幕中文武兼解武,词林从此耀关西。”十五联描写将军凯旋归来后的生活:“上将翩翩才且雄,平戎不数贰师功。”十六联写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君须早归,勿使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