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榻苕溪慈感寺,始知城市有山林。
萧萧白发窗前老,漠漠红尘门外深。
贝叶晓翻龙侧耳,珠光夜吐蚌倾心。
道人相对莫相笑,聊洒松烟记重寻。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紧扣“宿”字,写诗人在湖州慈感寺的所闻所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佛家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愿望。

其一,开头两句,借榻苕溪慈感寺,始知城市有山林。“始知”,才发觉的意思。“城市”指人烟稠密的地方,这里泛指人世间。“有山林”即像山林一样宁静。作者初到寺庙里,发现寺院环境清幽,远离喧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所居住的城市中也有如山林般清静的地方。这一句是说诗人初来乍到,被寺院的清幽环境吸引住了。

其二,第三句,萧萧白发窗前老,漠漠红尘门外深。“萧萧”形容头发稀疏或疏落。“红尘”本指人世间的繁华世事,这里指代人世间。“门外”是指佛教徒修行之处。这句是说:我在这寺院里住下,看到窗前的白发人已经很多了。而外面那纷杂的人世,也依然如故。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对尘世的厌倦之情。

其三,第四句,贝叶晓翻龙侧耳,珠光夜吐蚌倾心。“贝叶”指佛经,这里指僧人诵读佛经时口中含着的佛珠。“龙侧耳”是说佛珠在僧人口中转动时发出的声音就像龙在侧耳倾听一般。“蚌倾心”是说佛珠在僧人手中转动时发出的光泽就像珍珠一样倾心向它倾斜。这句是说:清晨的时候,僧侣们念诵佛经,口中的佛珠滚动起来发出了美妙的音响;夜晚时,他们手中的佛珠在转动时发出耀眼的光芒,犹如一颗颗明珠,倾泻出无尽的光芒。诗人在这里描写了佛寺晨钟暮鼓的景象,表现了佛寺的庄严肃穆。

其四,第五句,道人相对莫相笑,聊洒松烟记重寻。“道人”指的是和尚或道士。这句是说:与僧徒们相对时,不要相互笑话,让我们用松烟来记录这段难忘的经历,日后再来寻访。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对于佛家教义的向往之情。

【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在湖州慈感寺的见闻感受。首联点题,交代自己初到寺院,为寺院的清幽所吸引。颔联写自己初到寺院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红尘世界的厌倦。颈联写自己入夜后在寺院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寺院的宁静肃穆。尾联写自己与僧人相对,不要相互笑话,要用自己的笔把这次难忘的经历记录下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