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奉命赈东吴,怀抱相亲过友于。
月下诗成频属和,花前酒尽更令沽。
剑池访古肩舆并,笠泽寻幽画舫俱。
回首旧游今已矣,忆公空有泪如珠。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首先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作者的感情;然后分析诗歌的体裁特点、语言特点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鉴赏。
(1)
昔年奉命赈东吴,怀抱相亲过友于。
①昔日奉命前往东吴赈济,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②“赈”:救济。“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一带。③“友于”:指同辈中亲近的人。
译文:昔日奉命前往东吴赈济,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
赏析:首句点明作者去赈济的对象是东吴,即今江苏和浙江一带。“昔日”说明这次赈济不是作者第一次赈济灾区,而是一次奉命而行的差使。“怀抱相亲”表明此次赈济的目的,在于联络乡谊,消除隔阂。“过友于”,即路过朋友家,与朋友相见。
(2)
月下诗成频属和,花前酒尽更令沽。
①“月下诗成”:写在月下吟咏作诗的情景。②“频属和”:多次吟诗作答。③“沽”:买。④“肩舆并”:用肩舆一同出游。⑤“笠泽”: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之滨。“寻幽画舫俱”:乘船游览。⑥“肩舆并”、“笠泽寻幽”,写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名胜古迹的情景。
译文:在月下作诗吟诵时,我多次吟诗作答。在花前饮酒尽兴时,再让人去买些酒来。
赏析:这两句诗写在月下吟咏作诗的情景,写月下吟诗,既见其雅,又显其情。作者作诗,不拘泥于格式,信口吟来,随意而发。他作诗时,往往有感而发,随物赋形,有时还因事制文,借题发挥。因此诗中有“月下”二字,便使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这里虽无清辉可发,但有清光照耀。月色本自皎洁,但月下的景色却别具情趣,所以作者说“月下诗成”。月下景物虽美,但诗人更关心的是友人,所以他说“频属和”。月下吟诗,自然要饮酒助兴,所以他说“花前酒尽更令沽”。
(3)
剑池访古肩舆并,笠泽寻幽画舫俱。
①“剑池”:指安徽宣城泾县南的敬亭山。②“画舫”:一种装饰华丽的小舟。③“肩舆并”:用肩舆一同出游,即乘肩舆出游,这是古代一种轻便的车轿。
译文:敬亭山上探访古代遗迹,乘坐着轿子与友人一同出游。
赏析:这两句诗写游历名胜古迹的景况。“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境内,为南朝梁时所建,唐玄宗天宝年间改名昭亭山。相传这里是三国时代吴王孙权避暑的地方。《世说新语•言语篇》云:“孙长乐出都,曾看诸人从宾坐起曰:‘此间得座处非一’。”可见当时此地已颇有名气了。
【答案】
(1)
昔年奉命赈东吴,怀抱相亲过友于。
译文:昔日奉命前往东吴赈济,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
赏析:首句点明作者去赈济的对象是东吴,即今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带。“昔日”说明这次赈济不是作者第一次赈济灾区,而是一次奉命而行的差使。“怀抱相亲”表明此次赈济的目的,在于联络乡谊,消除隔阂。
(2)
月下诗成频属和,花前酒尽更令沽。
译文:在月下作诗吟诵时,我多次吟诗作答。在花前饮酒尽兴时,再让人去买些酒来。
赏析:这两句诗写在月下吟咏作诗的情景,写月下吟诗,既见其雅,又显其情。作者作诗,不拘泥于格式,信口吟来,随意而发。他作诗时,往往有感而发,随物赋形,有时还因事制文,借题发挥。因此诗中有“月下”二字,便使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这里虽无清辉可发,但有清光照耀。月色本自皎洁,但月下的景色却别具情趣,所以作者说“月下诗成”。月下景物虽美,但诗人更关心的是友人,所以他说“频属和”。月下吟诗,自然要饮酒助兴,所以他说“花前酒尽更令沽”。
(3)
剑池访古肩舆并,笠泽寻幽画舫俱。
译文:敬亭山上探访古代遗迹,乘坐着轿子与友人一同出游。
赏析:这两句诗写游历名胜古迹的景况。“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境内,为南朝梁时所建,唐玄宗天宝年间改名昭亭山。相传这里是三国时代吴王孙权避暑的地方。《世说新语•言语篇》云:“孙长乐出都,曾看诸人从宾坐起曰:‘此间得座处非一’。”可见当时此地已颇有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