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老山人,三子读书者。
操笔起云烟,何曾识戎马。
父昔守韶州,被谪西凉戍。
十年事弓刀,风沙走边路。
去年寄书归,身老无膂力。
尔即代父行,甘心入军籍。
朔风天正寒,一去万里馀。
读书知有父,何必守故庐。
未得父书时,大兄备点兵。
父老不得力,母别赴南京。
尔去无六亲,父子两相倚。
大兄妻为炊,母仅托少弟。
父子共四人,三人在行伍。
天上一团月,照见三处苦。
尔孝感天地,岂久行伍间。
飞腾入霄汉,何能不东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中给出的关键词的提示,准确判断其正误。

“清华老山人”,指丘文渭,字子美,是唐代诗人,有《送丘文渭之西凉》诗。“三子读书者”,指丘文渭、丘文懿、丘文清三兄弟,他们都是读书人。这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对象及送别的原因。

“操笔起云烟,何曾识戎马。”意思是:拿起笔来写文章,哪懂得打仗的事呢?这是对丘文渭的劝勉之词,希望他能放下文人的包袱,投身军旅之中。

“父昔守韶州,被谪西凉戍。”意思是:父亲当年在韶州做官,因为得罪朝廷而被贬到西北边陲去驻守西凉(今甘肃西部)。这是对其父丘文渭的追叙,也是对当时朝政的讽刺。

“十年事弓刀,风沙走边路。”意思是:十年间一直从事军事活动,风沙漫天,行走在边远的路途上。这两句是对丘文渭过去经历的概述,也是对其今后生活的概括。

“去年寄书归,身老无膂力。”意思是:去年寄信回家,身体已经衰老无力了。这是对丘文渭身体状况的描写。

“尔即代父行,甘心入军籍。”意思是:你就要代替父亲去西凉,甘心情愿地成为军中一员。这是对丘文渭未来生活的描绘。

“朔风天正寒,一去万里馀。”意思是:北风凛冽天气寒冷,离家而去已过万里之遥。这两句描写了丘文渭出征时的气候环境。

“读书知有父,何必守故庐。”意思是:读书知道父亲,为什么还要守住旧居呢?这两句是丘文渭劝慰自己的兄长,也是对自己处境的安慰。

“未得父书时,大兄备点兵。”意思是:还没有得到父亲的书信,哥哥就已开始准备征兵之事。这是对自己兄长的描写。

“父老不得力,母别赴南京。”意思是:父母亲年迈不能帮忙,母亲只能和丘文渭一起离开家乡前往南京。这两句写出了丘文渭全家的生活状况。

“尔去无六亲,父子两相倚。”意思是:你离去没有亲人朋友依靠,只有父子二人相互扶持。这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写,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大兄妻为炊,母仅托少弟。”意思是:哥哥妻子亲自下厨做饭,母亲只把儿子托付给弟弟。这两句写出了丘文渭一家的生活艰难,突出了他的孝顺之情。

“父子共四人,三人在行伍。”意思是:父子共有四人,其中三个人都在军营之中。这两句交代了丘文渭全家的情况,表现了他们的生活艰辛。

“天上一团月,照见三处苦。”意思是:天上明亮的月亮照着我们三个受苦的人。这两句写出了丘文渭一家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对家人的思念。

“尔孝感天地,岂久行伍间。”意思是:你的孝心感动天地,怎么能长久地在军营里受煎熬呢?这两句是对丘文渭的鼓励之词,也是对他未来的期许。

【赏析】

这首诗是丘文渭送他的三哥丘文湜西凉戍守的告别诗。全诗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诚挚的话语表达了他对兄长的劝勉、勉励之意,同时流露出作者自己对家庭亲情的依恋、无奈和悲凉之情。

第一段: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出送别的对象——丘文渭的三哥丘文湜;第二句点明丘文渭送别的原因是丘文渭要代替他的父亲丘文枢戍守西凉。第三句“操笔起云烟”一句既是丘文渭劝慰兄长的话,也是对自己境遇的真实写照。

第二段:接下来四句是丘文渭对自己的回忆和总结。他回忆自己曾经是一个读书人,但因为父亲丘文枢被朝廷贬谪而被迫放弃读书人的生涯,转而投身军旅。这里既写出了丘文渭的无奈与悲凉,也表达了他对兄长的深深同情。

第三段:接下来的八句是丘文渭对自己的设想和期待。他表示自己将接替父亲丘文枢戍守边疆的责任,甘心成为一名军人,但他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四段:最后四句是丘文渭对自己的祝愿和期望。他表示自己将永远铭记父亲的教导和嘱托,努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时,他也祝愿兄长丘文湜能够顺利完成戍守边疆的任务,早日平安归来。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通过对丘文渭与兄长之间的对话形式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以及他们面对现实困境所表现出的乐观与坚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