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嘤黄鸟鸣,莫莫柔桑黝。
行行抱懿筐,掺掺出素手。
长条手难扳,卑枝钩可取。
摘迟蚕苦饥,姑嫜望来久。
惟愿茧如山,缫丝易升斗。
号寒固未免,输官安敢后。
输官庶有馀,染丝作长绶。
萧关夫戍还,黄金印县肘。
【注释】
嘤:鸟鸣声。
柔桑黝:指桑树的深绿色。
长条:指桑树的枝条。
姑嫜:指婆婆。嫜,同“妪”。
蚕苦饥:比喻养蚕辛苦。
茧:蚕吐丝结茧后变成的蛹壳。
缫(sāo):把生丝煮至柔软,然后抽出成线。
号寒:指天寒。
输官:交给官府。
萧关: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东。夫、妇:对男女双方的尊称。
黄金印:指朝廷授予官员的铜质官印。县:通“悬”,挂起来。
【赏析】
《至正乙巳纪兴十首》是元朝文人张养浩于元末战乱之际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人民遭受战乱之苦,以及他们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全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黄鸟的叫声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黄鸟在枝头歌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人们却面临着战乱的威胁,不得不放弃耕作,转而从事其他谋生的手段。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性影响,也揭示了人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痛苦。
诗人描述了人们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抱着装满桑叶的筐子,小心翼翼地采摘着嫩绿的桑叶。这些桑叶将被用于养蚕,而蚕丝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忍受饥饿的煎熬,还要面对天气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劣。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紧张和紧迫感。
最后四句,诗人转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他希望能够收获更多的桑叶和蚕丝,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计需求。同时,他也期待着能够得到官府的支持和保护,不再受到战乱的影响。这些愿望虽然美好,但实现的可能性却很小。因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使得人民的希望往往难以实现。
《至正乙巳纪兴十首》通过对战乱时期农民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的挣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与安宁的时光,同时也激励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